寿宫夜夜灯火通明,红军战士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红军说'穷人要翻身,就得跟着共产党',这话我们听懂了"。
在旧址后院的石板路上,有一处不起眼的排水口,讲解员会特意指引参观者留意:"当年红军就是通过这个洞口,将油印的革命传单偷偷运出,分发给周边村寨的群众。"正是这样隐秘而坚定的行动,让革命火种在黔东大地悄然蔓延。如今,万寿宫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被精心保护,修复工作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连屋檐下的每一处木雕都由当地老工匠手工复原,只为保留最真实的历史温度。
作为研究红三军在黔东活动的重要实物依据,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1934年的黔东,交通闭塞,匪患横行,红三军既要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又要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政治部的工作如同暗夜中的火把,照亮了当地百姓的希望。正是在这里制定的《关于苗族问题的决议》,首次明确提出"尊重苗族习俗,帮助苗族解放",为红军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将军山上的精神地标
从木黄镇中心沿石阶蜿蜒而上,海拔1000余米的将军山腰上,一座巍峨的纪念碑刺破苍穹——这便是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站在碑下极目远眺,木黄镇的青瓦屋顶在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远处的群山如波涛起伏,让人不禁想起80多年前,两支红军队伍在这里胜利会师时的壮阔场景。
1977年,当修建纪念碑的消息传到木黄镇,当地百姓纷纷主动请缨参与建设。土家族老石匠杨昌贵带着三个儿子,将自家采石场最好的青石捐献出来,他说:"红军当年在这里打土豪分田地,我们现在为他们修碑,是应该的!"1979年7月1日,在建党58周年纪念日这天,纪念碑正式竣工落成,王震同志亲笔题写的碑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座纪念碑通高14.26米,这个数字暗含着特殊的历史意义——1934年10月24日,正是红二、六军团会师的日子。碑体采用砖石结构,外部贴覆的大理石在2002年修缮时更换为梵净山优质花岗石,经风雨侵蚀仍光洁如新。最引人注目的是碑身的两面军旗造型,左侧代表红二军团,右侧代表红六军团,在顶端交汇成一个锐角,象征着两支队伍从不同方向而来,最终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革命力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