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地区 。1958年12月29日,并入铜仁县 ;1961年8月18日,恢复玉屏县 ;1966年2月,将县隶属万山区划出,设立万山特区 ;1968年9月,改万山特区为万山区,复隶玉屏县 ;1970年8月,恢复万山特区 。1983年9月7日,经国务院(83)国函字182号文件批复,撤销玉屏县,建立玉屏侗族自治县 ;1984年11月7日,召开庆祝大会,自治县正式成立 。此后,玉屏侗族自治县在党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三、民族风情:多元融合的文化盛宴
(一)民族构成
玉屏侗族自治县是一个以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 ,此外,还居住着汉族、苗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 。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走在玉屏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不同民族的人们穿着各具特色的服饰,交流着不同的语言,却都洋溢着同样的热情与友好 。在乡村,不同民族的村落相邻而居,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帮助,共同传承和发展着民族文化 。
(二)民族文化
1. 建筑文化:侗族的建筑风格独特,鼓楼、风雨桥是其代表性建筑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通常建在村寨的中心位置,是侗族人民聚会、议事、娱乐的场所 。鼓楼造型多样,有多层楼阁式、密檐式等,一般为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榫卯连接,工艺精湛,体现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风雨桥则是一种集桥、廊、亭为一体的建筑,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还可供人们休息、避雨、遮阳 。桥上的彩绘、雕刻精美绝伦,展现了侗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玉屏的侗乡风情园,就保存着多座古老的鼓楼和风雨桥,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
2. 音乐舞蹈: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东方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它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形式,歌声悠扬婉转,和声美妙和谐,歌词内容丰富,涵盖了历史、传说、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 。演唱时,歌者们通过默契的配合,将不同的声部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音乐效果 。侗族的舞蹈也别具特色,如芦笙舞、哆耶舞等 。芦笙舞是在芦笙的伴奏下进行的舞蹈,舞者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 ;哆耶舞则是一种集体舞蹈,人们手拉手围成圆圈,边唱边跳,气氛热烈欢快 。每逢重大节日,玉屏的侗族同胞都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