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的变革,真正代表和维护了群众利益。在正确的群众观的指导下,相信和依靠包括“神兵”在内的各族群众,党的阶级基础发展了,党的群众基础扩大了,适应了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有力地调动了军民奋勇创建根据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各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运用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注重宣传和调查研究,注重公平合理,注重政策透明度,一旦发现有不切实际甚至损害群众利益、挫伤群众积极性的地方,及时迅速纠正,尤其是在财政经济建设上有完备的制度和规章,在廉政肃贪上有十分强硬的措施;三是树立了党和红军的形象和威信。群众往往是从具体问题的解决上来认识和评价一个政党,一支军队,一名干部的,黔东人民深受苛捐杂税和军阀混战之苦,红军所制定的纪律和特区颁布的政策法令,针对性强,执行也严格,通过不断帮助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逐步树立了党和红军革命为民的形象和威信。
二、各种群众团体的建立
群众团体是区、乡革命政权建立前发动、组织群众的一个重要方式,在革命政权建立后,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助手。黔东革命根据地非常重视群众团体的建设和发挥它们的作用。组织群众的方式有两种:“(1)是组织游击队同着红军行动;(2)是组织农民协会(斗争纲领是抗租抗税抗债与反对国民党政权,发动土地革命,会员是雇农贫农中农。这是苏维埃政权没有建立之前白区组织农民群众的一个方式。)、雇农工会。在这一个地方群众斗争发动以后,就组织革命委员会和建立苏维埃。……已经建立特区党工作委员会、青年团工作委员会。群众组织,各乡大部分建立有雇农工会、贫农团、少年先锋队,农妇代表会的工作亦已开始。”
1934年6月18日,红三军政治部印发的《农民协会的纲领及章程草案》,对农民协会的性质、斗争纲领、纪律、与其他革命团体的关系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第一条 我们务农为生的农民,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反对地主及豪绅官吏军阀国民党政权的压迫,要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叫做农民协会。
第二条 农民协会,是雇农(专门做长工的人)、苦力贫农(种田不够吃,还要帮人做工的人)、中农(不请长工不收租稞,年成好还有余钱剩米的农民)的一个大联合。不要地主富农(请长工或兼收稞的人)参加。
第三条 农民协会,是保护我们雇农、贫农、中农利益的一个团体,我们完全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不同反动政府军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