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收割队帮助红军家属耕田收割”;“消费合作社实行廉价”;“红军家属免税”;“红军子女有进入列宁小学的优先权”等。1934年9月初,为更好地组织反“围剿”战争,湘鄂川黔边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强调,“应实际地开展优待红军的运动,最要紧的就是目前秋收的时候,帮助红军家属割谷!在分配土地的当中,红军及红军家属实际地得到好的土地……依据征求参加红军战士的成绩,来考查我们每个乡苏区革命委员会的群众工作。”因此,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动员青年参加红军、优待红军家属的活动,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各独立团、游击队推荐优秀动员编入红军,很快形成了一个扩红热潮。红三军各连队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枪多人少”的现象得到改变。在秋收大忙的9月,一批批青年参加红军后,各地的苏维埃政府不失时机地发动群众,组织人力物力为红军家属割谷抢收。在分配土地中,各地苏维埃政府贯彻执行《没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条例》,强调“红军是为工农群众利益,与国民党帝国主义作决死斗争的先进战士,无论当地人或外籍人,必须分给以好的土地。”这些特殊的优待措施,把红军提高到“最光荣的社会地位”,从精神上、物质上支持红军作战,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军事斗争与土地革命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加强红军和游击队的政治培养和军事训练
红军是革命队伍,除了打仗外,还承担着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的任务。枫香溪会议后,由于恢复了红三军中的各级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和干部培训工作开展起来。在南腰界创办了红军学校,红三军政委关向应任校长,贺龙、夏曦亲自任教;在土地湾开办了两期红军和地方干部训练班,培训学员400余人,设立军事、政治、文化课,还有唱歌课。为加强红军指战员的政治形势教育,还将原《战士的话》小册子,改为《红星报》。通过加强政治军事训练,红军和游击队的军政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战斗力明显增强。“红军成为发动地方工作的骨干,现军政治部有地方工作训练班,各师有宣传部,还有流动宣传队,从红军中调去参加苏维埃工作的约100人,参加独立团的游击队的约近300人。”①此外,根据地以庆祝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的大好时机,首先在土地湾、枫香溪、爱沙坝、沙子坡、喻家岩、刀坝、甘溪、上坝、淇滩等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宣传活动,然后逐渐扩展到苏区其他地区。同时,与征募红军运动结合起来,大力宣传中央苏区的工农生活、红军的胜利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