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革命根据地在建设主力红军的同时,组建了黔东纵队、游击队、独立团、自卫队等不同层次的地方工农武装。这些土生土长的红色武装的壮大和游击战争的发展,是建立和发展黔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前提。由于正确地处理了游击战争的任务、革命武装与群众的关系,使红军在游击战中集中机动作战的能力不断增强,在红军外线作战时,地方武装配合作战,保卫后方,为开辟、扞卫和发展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34年10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主力挺进湘西后,由地方武装组建而成的黔东独立师为保卫根据地、策应主力东进更是付出了巨大牺牲。
第一节 加强革命武装建设的基本措施
革命武装是保卫和发展黔东苏区,保障土地革命胜利果实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根据地在建立、发展革命武装问题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遵循红军建军的宗旨及根据地武装游击战争的原则
红三军政治部制发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和纪律》指出,红军“就是苏维埃政府的军队,也就是工人农民自己的军队。红军的任务,就是为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政权而战,为了土地归农民而战争。”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工农武装问题决议》,对根据地革命武装的建设,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指出“红三军是创造巩固发展黔东苏区的柱石”;在苏区周围,在敌人后方和侧面广泛地发展游击战争,“从游击队发展,培植出红军的独立营、独立团、师,以增厚地方武装的力量”;工农红色自卫队是“后方的守卫部队”,“苏区的铜墙铁壁”,“保卫苏区最坚固的堡垒”。并提出了在印江、德江、沿河三县动员3千人参加红军,组织1万人的游击队、3万人的自卫队的任务。此《决议》贯穿建设工农革命武装的阶级路线,体现了游击战争时期的武装原则和特点。随着地方武装的迅速建立和发展,红三军从各独立团、游击队中吸收一部分纳入红军,还直接从农村青年中吸收一批。1934年9月15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向中央的报告中说:“苏区的地方武装分为三种:㈠红军独立团;㈡游击队;㈢赤卫队与少先队。红军独立团已经组织,有吸收新参加的战士约千余人……除独立团以外,还有独立的游击大队约十个,吸收的新战士约400人。至于自卫队,则大部分乡苏均已建立,能够放哨守卡,但是还没有进行军事训练”。
第二,实施《优待红军及其家属条例》
《条例》规定:“分给红军战士以好的田地”;“组织代耕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