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北的神兵运动
1933年,黔东发生罕见大旱,印江沙子坡集市上米价卖到一块光洋一升(合9斤),真是“米珠薪桂”。六井山中,不少农户飘粒无收,而县、区催粮逼款的差役仍然三天两头登门上户敲诈勒索,还要招待酒饭和大烟。当地农民怕他们如怕活阎王一般,年轻力壮的农民都奔往他乡另找生路。这时从外面传来了闹“神兵”的消息,以反对政府、军队的苛捐杂税为目,提出“三灭”(灭兵、灭捐、灭税)的口号,共同过太平日子。印江最先建立神坛的是中六井溪的天池坪,创始者是印江天池坪李天保。神坛既立, 男女老少,纷纷加入。
继天池坪神坛之后,六井溪的村寨纷纷邀请他们前去传道,设坛。于是,先后设立了神坛。这些地方成了“神兵:的天下。天池坪神坛佛主李天保成了印江各神坛的始主,具有相当的威望。此外,宁家坪佛主宁国学,由于生性耿直, 办事能力强,也具有一定的号召力。李、宁二人均为印江神坛中较有影响的领导人物。
到了1934年初,印江神坛进入“全盛时期”,拥有“神兵”约四、五千人,特别在西区、北区,神兵的影响举足轻重。
各地神坛,都带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组织形式大体相同,公推出一个“佛主”之后,下面即遍设“神将”。 冠以“文武观音”,“吕洞宾",“何仙姑”、“穆英”、“杨氏七郎”、“七姐妹”、“搜山虎”等称号。
练功练符的男女神兵,不准同房。要求斋戒沐浴,虔诚礼拜。
男女“神兵”都制备了打仗用的家什。男的佩符、耍刀、舞叉,若遇出阵就喝神水。女的佩符,挂镜、执剪刀, 茅草。据说剪断茅草就是剪掉仇人的头颅。佛主是神坛内的最高权威,一切事宜概由佛主作主,说一不二。
神坛不分男女老少,统统接收。入坛者,有农民,有手工业者,有小商小贩,有下台的官吏,有地方豪绅,有失意的旧军官.....。其组织成分复杂。
然而,“神兵”的主体是广大穷苦农民,国民党的苛政逼迫他们揭竿而起,在“灭兵、灭捐、灭税”的战斗口号鼓舞下,以神坛为组织形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为了严肃纪律,神坛还制定了“四禁”:禁烟、禁酒、禁色、 禁盗。入坛者须在佛坛前下跪起誓:“不贪色,不贪利,如若贪色贪利,香头落地,人头落地”。印江宁家坪神坛,包括宁家坪、蒋家寨、卢塘头等几个寨子,入坛者约三、四百人,占当时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加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