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家五口,两大三小,年需粮至少12.6石,即需银十数两。
明朝米价动荡不定,战乱及特定时期,每石米价可飙升至二两银子,而在和平丰收年,则稳定在一两银子一石。
二两银子一石米,在正常情况下已是天价,更别提国家遭遇与战乱之时。
然而,此次黄河水灾导致的粮价上涨,实属过分。
毕竟大明其他地区粮食尚充足。
不良商家借黄河水灾之机,从别处低价囤粮,再以二两银子高价售出,此乃发国难财之举。
“殿下,此事如何处理?”耿青面色铁青问道。
“他们既想挣钱,本王就让他们血本无归!”朱松狠声道,“传令汉中所有粮仓,除直接救济灾民外,对外以五百文一石出售,且就拉到那些粮商眼皮底下卖!看他们二两银子一石的大米,还如何卖出!”
朱松此举,意在断粮商后路。
五百文一石,连成本都不够,粮商若要打价格战,必将倾家荡产。
“可……如此一来,我们的存粮恐只够三月。”耿青忧虑道。
“三月足矣!秋收将至,汉中粮仓未空,又将爆满!”朱松冷笑,信心满满。
待秋收,粮食问题自解,此乃朱松之底气。
且汉中、西安两地种植土豆后,粮食已无忧。
十日之后,汉中粮价大跌之讯传遍西北。
那些曾高价售粮的粮商,此刻皆目瞪口呆。
自从汉中府以五百文一石低价售粮后,他们的粮食便无人购买。
初时,他们以为汉王朱松难以持久。
然而,时间证明他们大错特错,且错得极为离谱。
不久,汉中粮价暴跌的消息迅速传至应天府及各路藩王耳中,尤其在北平,燕王朱棣听闻后,半晌未回过神,怀疑是否听错。
汉王朱松低价售粮之举,出乎众人意料。
此招看似自损,却使天价粮价瞬间崩塌,且持续走低。
在价格战、金融或营销手段上,朱松自信远超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
北平燕王府内,朱棣闻讯后立即找到正在庆寿寺礼佛的道衍和尚,即后来的黑衣姚广孝。
姚广孝见朱棣进门,笑问道:“燕王殿下今日怎有空闲来此?”
朱棣兴奋道:“本王得一消息,或许是好消息,但需你参谋一二。”
朱松的大动作令朱棣震惊,同时也让他看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