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路?”
耿青即刻领悟朱松之意。
此法初看,实为良策!
“然修如此长路,虽能解决灾民安顿之困,但开销绝非赈灾钱粮可比!”
但很快,耿青便虑及成本。
赈灾仅是施舍,保灾民不死不伤即可。
若令其修路,则需实发工钱,且日结。
食宿亦需提供,开销必将数倍增长!
“修路开销与赈灾开支,不可同日而语!”
“老爷子欲修路,且欲速成,人手自然是越多越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爷子言,水泥之资由他承担,本王只需负责工程与工人即可!”
“此路日后收益,你我各半!”
朱松笑道。
即便汉中府与应天府平分此路未来之利,汉中府亦将获利颇丰!
要知道,通往应天府的水泥路,犹如后世通都之高速!
修建此类线路,其目的远超盈利考量,关键在于对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朱松的视野,显然超越了线路本身。
基于提出的条件,他稳操胜券,运营得当,收益将极为可观。
“若朝廷愿出资,那自然是锦上添花。”
耿青闻言,亦点头赞同。
这样一来,汉中府所承受的压力将大为减轻。
“此事便交由你全权处理。”
“已在途中的灾民,可直接前往汉中府,本王正计划扩建水泥厂。”
“如此长的道路,水泥不可或缺。”
“至于其余灾民,则分散至各州府,负责沿途道路修建。”
“路段划分以州府为单位。”
“力求各州府同步施工,以便尽快完成此水泥路。”
朱松沉思片刻,随即向耿青发出指令。
于是,黄河水灾灾民安置与修路之事,得以圆满解决。
唯一挑战在于初期的大额资金投入。
汉中府因此无需再发放赈灾粮,灾民将自力更生,粮食由当地专人采购,此举较远距离运输更为高效。
然而不久,耿青带回新消息:
地方不良粮商趁机抬价,粮价飙升至二两银子一石。
朱松闻讯,面色骤沉。
此行径无异于发国难财。
明朝时,成人年需粮3.6石,孩童减半,亦需1.8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