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目前的整体环境大家也能看到。相信很多人会对不义的战争感到愤懑、无力,所以我将主要视角聚焦在普通人对和平与生命的理解与反思中。希望世界和平,友爱,希望人人平等、平安,希望小孩子长大……这些成为一个复杂的毛线球,最终编织成了这个故事。
因为我完全是一个和平年代里没有生存危机的人,为了了解战争这个题材中各种角度的细节,找到一本前苏联作家的书,内容以二战前线中的前苏联女性视角出发,讲述了数以百计的女性故事。
她们当中有的讲述自己当初多么懵懂,不知战火残酷,讲述自己在战场上第一次来月经,以为是受伤要死了,嚎啕大哭;有的讲述自己作为最优秀的射击手,在面对敌人仅存的一匹小马时不忍击杀,在胜利后也会因为杀过人而满怀愧疚、哀痛几十年;有的人坦言战后完全看不了任何红色的东西。有的女性在回忆战争残酷的画面之外,讲述了自己的辫子,而被曾同为战友的丈夫嘲笑是妇人视角,应该摒弃;有的在前线把降落伞改成婚礼裙子,接受求婚。即使有战功,她们战后回到家乡,也会因为上过战场,和男人同吃同住过而遭受邻居们非议,甚至被母亲连夜赶出家门。
这本书的内容还有很多争议,作者早在开篇时就提出这些被忽略的声音同样重要,她要做是想详实准确地记录下来,主题一直聚焦在女性视角里,并提出女性作为天生孕育生命的存在,本身就在对抗死亡,见不得杀生。我看的过程中还遇到有人评论作者为什么要揭受访女性的伤疤,为什么她们过去这么多年都不愿意回忆了,还是要做这个访问内容,写成书。
我想这人是个男人。他或许在想,女人既然不想说啊,那就永远保持沉默吧。
但是,我们不。女人永远要会说,我不。
七八十年前,我们曾经一起度过了一段朴实艰苦的岁月,大家更崇尚讲述同仇敌忾,强调步伐一致,或许这样让声音变得有些单一了。我想,在这么多元的一个时代里,我们应该跳出来了。
2、本故事的世界观比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