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安安静静地过日子,你何必在饭席上说这些,平白惹得她们忧心。”语气不轻不重,却有着不可反驳的决绝。
匡义一愣,他知道大哥平日尤为在意政务与家人的隔离,家宴之上从不谈论公事。今天也怪自己心急没留意,便只好低着头,谦逊道:“大哥教训的是,都是我孟浪,弟弟知错了。”
说罢,匡义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立在一旁。赵匡胤的眼风只落在秋叶斑斓的艳色之上,解忧在二人的沉默之中,便觉有几分不自在。
“其实你也没说错,但你也只说对了一半。事情是这么个事情,说多难也就这么难,期间利益干系,复杂得多,交给别人我也放心不下。”赵匡胤面色沉静如水,语气如徐风静静不带一丝拖沓,只是略略沾了些无可奈何,“我知道范质给你给派个副差的职是有意拉我去趟这趟浑水,可一来他是当朝丞相,对各级官员的任免有奏禀之职,若是强硬回了这个时,日后再要去求他给你派个职恐怕就难了。”
匡义血气方刚,自然不服气,便喃喃道:“如今四方战事未平,我宁愿到大哥军中效力,哪怕从牵马的低等士兵干起,也是奋战沙场的光荣,好过这份窝囊。”
“哼,你当打仗便只是战场上的拼狠斗勇吗?牵马的士兵千万个也有,但欲谋大事,在朝中策应的人,我也只信得过自家兄弟。”赵匡胤深深地看了匡义一眼,“你读过不少兵书,应该听过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实际上,在一场战争中,除了朝廷供应的粮草,每一城民心的得失,政策的变化,乃至旁边县郡的配合都可能最终影响战争的结果。就拿与南唐这场战来说,原本在六月我就得胜归来,硬生生被拖到了八月,不正是因为在朝中受制于人嘛。”谈到战场,赵匡胤的神情显得微微有些激动,“江北都督克善从北面围攻策应,可是他的兵马不善山路,走得慢,迟了许久也没到。我不愿分他的功,只好驻扎在安徽等了半个月,待他的兵马到了,拿下了北面重镇之后,才命大军与南唐一决胜负。徒耗了整整半个月的时机与粮草。”
匡义听得入神,眼睛也瞪成了满月状,恨恨道:“克善这叫延误军机,不参他的死罪则罢了,何必还要等他来立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