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的能加价 10%,去年咱们的大豆就达到了,今年检测是 43.5%。”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年度成本收益核算表” 清晰明了:50 亩试验田总投入 4.3 万元(种子、肥料、农机、人工),总收入 12.8 万元(玉米每公斤 2.6 元,大豆每公斤 5.8 元),净利润 8.5 万元,平均每亩 1700 元,比去年的 1045 元增长 62%。她把核算表打印出来贴在培训教室,下面用红笔写着:“30 户参与农户平均增收 3500 元。”
县农业农村局给试验田颁发了 “农业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 的牌匾,揭牌那天,村民们都来围观,刘二叔代表农户发言:“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去年我家 5 亩地收了 3000 公斤,今年按这法子种,收了 4200 公斤,实实在在的增收。”
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站在金黄的玉米堆旁,看着联合收割机将最后一车粮食运进仓库。界域钥匙碎片在他们手中传递,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与丰收的果实产生共鸣,形成一圈温暖的光晕。李大爷的拐杖轻轻敲击着地面,杖头的能量符号与仓库里的粮食、培训教室的日志、田间的滴灌带产生连接,像一张无形的网,将过去的汗水与现在的收获紧紧编织在一起。
“明年咱们扩大到 100 亩。” 小顺子望着远处的田野,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再引进物联网监测系统,让种地更省心。”
莱娅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明年的规划图已经绘制完成:新增 50 亩试验田,引入土壤墒情、病虫害、气象的一体化监测系统,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她把规划图展示给大家,屏幕上的绿色区块不断扩展,像一片正在生长的希望。
王婶端来刚煮好的玉米和大豆,热气腾腾的食物散发着自然的香甜。“尝尝今年的收成。” 她把玉米递到每个人手中,“这才是土地最真实的味道,去年的玉米甜,今年的更甜。”
夜幕降临,试验田的灯光亮起,仓库里的粮食在温湿度传感器的监测下安然储存,培训教室的《生长日志》整齐排列,记录着从春到秋的每一个瞬间。界域钥匙碎片躺在展示柜里,与金灿灿的玉米、饱满的大豆、崭新的奖牌相伴,碎片投射的能量图谱覆盖了整个房间,像一首无声的歌谣,诉说着土地与人类共同成长的故事。
“结束了,也是开始。” 莱娅关掉平板电脑,屏幕上最后的画面是试验田的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