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低于临界值 20%)。她立即启动滴灌系统,给大豆田补水,每亩灌溉量 15 立方米,灌溉时间控制在 3 小时(避免深层渗漏)。补水后的土壤湿度回升到 22%,大豆叶片的萎蔫现象明显缓解。“大豆开花前不能缺水。” 她调出大豆需水曲线,“去年有块地在开花期干旱,结荚率下降了 15%,今年得保证水分供应。”
试验田的玉米进入拔节期时,县统计局的农调队来进行实割测产预测。调查员选取 5 个代表性地块,每个地块取 10 平方米,数出总株数、有效穗数,测量穗长、穗粗、秃尖长度等指标。计算器显示的预测产量为:玉米每亩 675 公斤,大豆每亩 125 公斤,均超过预期目标。“这在全县都是最高水平。” 调查员在记录表上签字,“去年你们的预测准确率是 96%,今年估计也差不了。”
李大爷的笔记本最后一页画着玉米大豆的生长曲线图,两条曲线在拔节期后呈现完美的互补态势:玉米的株高曲线和大豆的分枝曲线交织成螺旋上升的形状,像数学新宇宙的双螺旋结构。他用红笔在图旁写道:“共生共荣,这才是种地的最高境界。” 老人的手指抚摸着纸面,墨迹未干的字迹里还带着能量流的温度。
一场早霜在秋分前降临,玉米的叶片边缘出现轻微冻害,莱娅组织学员们进行叶面喷施防冻液(含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每亩用量 30 公斤,能提高细胞液浓度,增强抗冻性。喷施后的玉米叶片在三天内恢复绿色,光合作用强度恢复到冻前的 90%。“这是最后的冲刺阶段。” 她看着逐渐变黄的玉米苞叶,“去年早霜导致灌浆期缩短 3 天,千粒重差了 5 克,今年得保住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收获的日子定在 10 月 15 日,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在试验田回荡,玉米脱粒后的籽粒含水量 22%(安全储存需降至 14%),通过烘干机的循环热风处理,48 小时后达到储存标准。大豆收割机的割台高度控制在 10 厘米,损失率低于 3%,比人工收割效率提高 20 倍。小顺子站在磅秤旁记录产量,每车玉米都要过磅,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玉米实际亩产 682 公斤,大豆 128 公斤,总产比去年增长 45%。
王婶在晒场上翻动晾晒的大豆,金黄色的豆粒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她用手捧起一把,饱满的豆粒间没有杂质(清选后的杂质含量 0.5%)。“这些大豆能卖个好价钱。” 她把豆粒倒进麻袋,“收购商说了,蛋白质含量超过 4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