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籽粒对比图:水分适宜的籽粒饱满,顶端圆润;水分不足的籽粒尖瘦,顶端凹陷;水分过多的籽粒表皮发皱,光泽度差。“后期要‘见干见湿’。” 她指着屏幕上的土壤湿度曲线,“当耕作层湿度低于 28% 时浇水,每次浇透但不积水,去年有块地后期浇水太勤,籽粒出现‘水浸状’,品质下降。”
小顺子在玉米地安装土壤水分传感器,传感器埋在 40 厘米深度(玉米主要根系分布区),数据实时传输到莱娅的平板电脑,当湿度低于阈值时自动报警。他在不同地块各安装一个,确保全面监测墒情变化。“有了这报警器,浇水不用看天。” 他用土把传感器埋好,“去年凭经验浇水,旱了才浇,已经影响了灌浆,今年传感器一报警就浇,及时多了。”
一场早霜在凌晨降临,气温骤降到 2℃,玉米叶片边缘出现白色冻斑。莱娅立即组织学员们采取补救措施,用喷雾器给叶片喷施防冻液(含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重点保护功能叶。防冻液能提高细胞液浓度,增强抗冻性,使叶片恢复功能。“这霜来得有点早。” 她看着温度计的读数,“去年晚霜没这么厉害,今年得加强监测,再降 1℃就会冻伤籽粒。”
霜降后的第三天,试验田的玉米叶片逐渐变黄,但功能叶仍保持绿色,籽粒灌浆正常。小顺子测量的千粒重达到 290 克,淀粉含量 58%,比霜前增长明显。“防冻液起作用了。” 他把数据输入系统,“受冻的叶片只有 5% 失去功能,不影响大局,去年没喷防冻液的地块,15% 的叶片冻死,灌浆期缩短了 3 天。”
虎娃在试验田检查果穗成熟度,他随机选取果穗观察苞叶颜色,成熟度高的果穗苞叶已经变黄、松散,籽粒顶端出现黑色层(生理成熟标志)。他用指甲划开籽粒,胚乳已经变成蜡质状,说明进入蜡熟期。“再有 10 天就能收获了。” 他在成熟度高的果穗上做标记,“去年收获早了 3 天,千粒重差了 8 克,今年得等完全成熟。”
王婶在灯下缝制玉米灌浆期管理手册,手册的封面用棕色布做的,上面用金线绣着饱满的玉米籽粒图案,针脚细密,每平方厘米 15 针,既美观又耐用。她把手册摞起来,最上面的几本写着学员的名字,准备明天上课时分发。“这些手册得把后期管理写详细。” 她往手册里夹了张籽粒成熟度判断图,“灌浆期的最后阶段最关键,差几天成熟度就差不少,去年有个学员收早了,后悔得不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