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土块捏碎,“能把休眠的微生物叫醒,去年就是这场雨后,土壤里的放线菌数量三天内翻了一番。”
培训教室的学员们正在上最后一节春备课,莱娅给每个人发了份《玉米种植手册》,手册的封面是王婶绣的玉米图案,里面夹着张能量流分布示意图,标注了不同生长阶段的能量需求。“播种深度要控制在 5 厘米。” 她用手比划着,“太深出苗慢,太浅易干旱,这个深度刚好能让种子接触到湿润的土壤,又能快速破土。” 李大爷在手册上做着标记,他的老花镜滑到鼻尖上,镜片反射着屏幕上的播种示意图。
虎娃在试验田划分种植区域,用石灰粉画出整齐的线条,宽行 80 厘米,窄行 40 厘米,线条的笔直度误差不超过 3 厘米。他在每个区域的角落插上木牌,上面写着种植密度和施肥方案:核心区每亩 4500 株,基施过磷酸钙 20 公斤;过渡区每亩 4200 株,基施过磷酸钙 25 公斤。光丝捕虫网掠过石灰线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这样的种植布局能让能量流分布最均匀,玉米的光能利用率达到最大化。“这就像给土地划格子。” 他拍了拍手上的石灰粉,“每个格子里的玉米都能公平地享受阳光和养分。”
刘二叔带着张家庄的村民来试验田取经,他们扛着锄头和种子袋,准备按照莱娅的方案开始播种。刘二叔的儿子用手机对着试验田的种植区域拍照,手机屏幕上的网格线与虎娃划的石灰线完美重合。“没想到种地还有这么多门道。” 刘二叔感慨道,“以前凭感觉种,苗出得稀稀拉拉,今年有你们这法子,肯定能有好收成。” 他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放大照片,想把每个细节都记下来。
王婶在厨房给大家准备播种前的 “壮行饭”,锅里煮着玉米粥,蒸着红薯和土豆,都是试验田去年的收成。她给每个人盛了碗粥,粥里放了把新磨的玉米糁,糁粒的大小均匀如数学公式。“吃了这碗粥,种地有劲头。” 她往刘二叔碗里多放了块红薯,“你们村的地今年肯定能种好,到时候我们去帮忙收玉米。”
傍晚的试验田笼罩在暮色中,刚播下的玉米种子在土壤里安静地吸水,等待着发芽的信号。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站在田埂上,看着夕阳给土地镀上金边,界域钥匙碎片在他们手中传递,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与刚播下的种子产生共鸣,像在进行能量的交接仪式。
“明天就能出苗了。” 小顺子望着试验田,“去年这个时候播的种,三天就冒出了绿芽,今年的地更肥,肯定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