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容纳 2 粒种子(保苗 1 株)。轴承里的黄油已经凝固,他用煤油清洗后重新加注,加注量刚好没过轴承滚珠,转动时的声音变得顺滑。光丝捕虫网显示,经过维修的播种机,下种均匀度能达到 98%,比去年提高 5%。“这机器开春就得‘上战场’,现在不修好,到时候掉链子。” 他往齿轮上涂了层防锈油,“去年播种时卡了三次种,耽误了半天地。”
立春过后,试验田的积雪开始大面积融化,土壤表层出现返浆现象,用手攥起能挤出水分,但落地仍能散开(湿度 26%,适合顶凌耙地)。小顺子和虎娃拉着耙子来到地里,耙齿的间距 10 厘米,刚好能破碎表土结壳又不翻动耕作层。他们的耙地方向与等高线平行,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界域钥匙碎片贴近地表时,碎片的银光让返浆水形成细小的漩涡,带着养分渗透到耕作层。“顶凌耙地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 李大爷拄着拐杖在旁边看着,“能保住墒情,就像给土地盖层薄被,去年耙过的地比没耙的出苗早两天。”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玉米种植模拟系统已经更新了最新参数,根据今年的土壤养分数据,系统推荐的种植密度是每亩 4500 株(比去年增加 500 株),株距 25 厘米,行距 60 厘米。她把模拟的生长曲线展示给村民:“这个密度能让玉米充分利用光能,又不会太密导致倒伏,能量流的分布也最均匀。” 屏幕上的三维模型显示,按照这个密度种植,玉米的叶面积指数能达到最佳值 3.5,光能利用率提高 15%。
王婶在灯下缝制玉米播种用的标记带,带子是用旧化肥袋撕的,上面每隔 25 厘米就缝个红色布条,布条的长度 5 厘米 —— 这是数学新宇宙的间距标记,能保证株距精确。她把缝好的标记带卷起来,放进谷仓的工具箱里,旁边是虎娃修好的播种机零件,每个零件上都贴着她写的标签,注明用途和安装位置。“这些标记带能帮着对齐行。” 她数着卷好的带子数量,“去年没做标记,播的行歪歪扭扭,既不好管理又浪费空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场春雨在惊蛰这天落下,雨丝细密如牛毛,滋润着刚耙过的土地。小顺子穿着雨衣来到试验田,用土壤湿度计测量,耕作层湿度达到 28%(最佳播种湿度),他用锄头挖了个坑,土块的破碎度达到 90%,里面还能看到未完全分解的绿肥残体,像黑色的珍珠镶嵌在土中。“李大爷说这场雨是‘醒地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