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前三天的清晨,试验田的跨界土豆藤蔓开始泛黄,叶片的边缘卷曲成波浪状 —— 这是数学新宇宙发出的成熟信号,意味着块茎的淀粉积累已经达到峰值。小顺子蹲在垄沟里,用手拨开枯萎的藤蔓,拳头大的土豆裸露在潮湿的泥土中,表皮的紫色纹路组成完整的能量符号,在晨光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他掏出卡尺测量直径,最大的达到 12.7 厘米,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体现在周长与直径的比例上。
莱娅的平板电脑架在田埂的折叠桌上,屏幕上的 “成熟度监测系统” 显示:块茎硬度 7.2 公斤 / 平方厘米(最佳采收硬度),淀粉含量 22.3%,糖分转化度 89%,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参数全部达到采收标准。“可以开始收获了。” 她用触控笔在屏幕上圈出最先成熟的区域,“这块地的能量流最稳定,块茎大小均匀,先收这里能积累经验,给后面的采收做参考。去年就是没分区域采收,大的小的混在一起,卖不上好价钱。”
虎娃扛着锄头在前面开垄,锄头入土的深度精确控制在 25 厘米 —— 这是黑洞新宇宙计算出的最佳挖掘深度,既能避免损伤块茎,又能松动周围的土壤。他的锄头起落均匀,每锄的间距保持在 40 厘米,翻开的泥土中露出的土豆像列队的士兵,表皮的紫色纹路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光丝捕虫网掠过土块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这样的挖掘方式能让土豆的破损率控制在 3% 以内,比去年降低了 8 个百分点。“李大爷说挖土豆是个技术活,深了伤皮,浅了挖不净。” 他用锄头轻轻挑起埋在深处的土豆,“今年照着能量符号的指引,一锄一个准,效率高多了。”
王婶提着竹篮跟在后面拾土豆,她的手指在泥土中灵活地穿梭,捡起的土豆按大小快速分类,大的放进铺着玉米叶的筐里,小的扔进另一个篮子(用来做种薯)。每捡起 10 个土豆,她就会往筐底铺一层玉米叶,叶片的数量总是五片 —— 这是诗歌新宇宙的韵律校准,能让土豆在运输过程中减少碰撞损伤。“分类拾捡能提高卖相。” 她用围裙擦了擦沾着泥土的手,“收购商就喜欢大小均匀的,混在一起人家压价,咱们辛苦种出来的,不能贱卖。”
翡翠星云守护者的藤蔓上,最后一批果实已经成熟落地,果皮裂开后释放出金色的粉末,粉末在空气中形成能量云,飘过试验田时,土豆表皮的紫色纹路变得更加清晰。小顺子收集这些粉末拌进清水,装在喷雾器里对着刚挖出的土豆喷洒,雾滴落在表皮上形成透明的保护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