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的播种方案了。” 她打了个哈欠,把电脑塞进垫着棉絮的木箱,“这方案得打印出来贴在谷仓墙上,让每个人都看得懂,光存在电脑里没用。”
虎娃在编织最后一批育苗筐,柳条在他手中弯成流畅的曲线,筐壁的孔隙率精确到 35%—— 这是数学新宇宙计算出的最佳通风率,既能保温又能防止幼苗徒长。他往筐底垫了层跨界大豆的秸秆,秸秆上的能量符号在月光下泛着银光,与光丝捕虫网的共振图谱形成了奇妙的呼应。“这些筐明天就能用上。” 他把筐子摞成整齐的金字塔,“王婶说育苗就像养孩子,得给它们舒服的窝,才能长得壮实。”
立春当天的清晨,雨夹雪变成了淅淅沥沥的春雨,谷仓院子里的冻土吸饱了水分,踩上去能陷下半寸深。小顺子发动旋耕机,机器的轰鸣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旋耕刀切开冻土的瞬间,土壤断面露出了密密麻麻的白色根须,根须的分布轨迹正是数学新宇宙的坐标网络。他握着操纵杆的手心沁出了汗,界域钥匙碎片在口袋里发烫,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顺着机器的震动传入土壤,冻土下的能量线像苏醒的蛇般开始蠕动。
莱娅举着平板电脑跟在旋耕机后面,屏幕上的实时监测数据显示,旋耕后的土壤团粒结构达到了最佳状态,孔隙度比未耕的地块提高了 23%,诗歌新宇宙的韵律符号在土壤颗粒间跳跃,像在跳丰收的舞蹈。“这台机器的能量传导效率比预期高 8%。” 她往数据表里输入新的参数,“看来铜制散热片没白换,机器运行温度稳定,能量损耗就小。”
虎娃扛着铁锹在后面平整土地,翻过的土壤里夹杂着去年的秸秆碎片,碎片上的能量符号遇水后变得格外清晰,与新翻的泥土混合成深浅不一的图案,像幅天然的能量地图。他在地里挖出深浅一致的播种沟,沟底的平整度误差不超过 2 厘米,光丝捕虫网掠过沟面时,网面的共振图谱上,黑洞新宇宙的引力场符号与沟底的曲线完美重合。“李大爷说这样的沟能让种子分布均匀。” 他用脚把沟边的土踩实,“能量流顺着沟走,能让每个种子都吃饱喝足。”
王婶提着浸好的土豆种来到地头,种薯上的芽眼已经鼓得像小手指头,芽尖的紫色纹路在雨水中闪闪发亮。她把种薯按 30 厘米的间距摆进沟里,芽眼都朝着同一个方向 —— 正南偏东 15 度,这是数学新宇宙计算出的最佳受光角度。“每块种薯都带着宇宙的脾气。” 她往种薯上盖了层细土,“得顺着它们的性子来,不然就跟你闹别扭,长不出好庄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