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的第三月,林远带着勘探队和部落向导,在红鲑河入海口搭起了“两洲测绘棚”。棚中央铺着张三丈长的兽皮地图,用木炭勾勒出北美的山脉、河流——西有落基山(部落叫“铁脊山”),东有阿巴拉契亚山(“绿屏山”),中间是红鲑河谷、大湖平原;南美的轮廓也渐渐清晰,安第斯山脉像道高墙,亚马逊河(“万水母”)蜿蜒其间,秘鲁橡胶林正处在两洲航道的枢纽。
“开发得按山河的性子来。”林远用炭笔在地图上画圈,“北美有铁有煤,就建‘钢铁脊梁’;南美有橡胶有药材,就建‘资源腹心’,两洲用钢舰航道串起来。”
北美按“三带布局”动工:
- 钢铁带:以铁脊山为中心,西境工业区为起点,向北延伸至大湖铜矿,向南连接红鲑河谷的煤矿,铺双轨铁路(比单轨能多运三成钢),李匠头带着工匠在沿线建了五座高炉,用铁脊山的焦煤炼钢,日产硫磺钢百吨,一半铸炮舰零件,一半运新明区。
- 农业带:在绿屏山以东的平原,推广“稻棉轮作”,山东农匠教部落人种抗旱稻,石溪部落的老农用“草木灰肥田法”(比化肥省成本),亩产比红鲑河谷还高,共益仓的稻米堆成了山。
- 化工带:沙湖以西的硫磺矿旁,建了座“大化工坊”,用铅室法大规模制硫酸(每月百桶),除了炼钢除杂,还能和南美运来的橡胶反应,制成“硬橡胶”(做电缆绝缘层),电报线从此能铺到雨林深处。
南美按“两线推进”展开:
- 橡胶线:从秘鲁橡胶林向北,沿亚马逊河建采集站,用蒸汽船运橡胶(比独木舟快十倍),每个站配硫磺皂工坊(防疫病),秘鲁部落的青年成了“采胶能手”,按产量领钢斧、玻璃珠,比打猎划算。
- 矿产线:安第斯山脉发现银矿、锡矿,林远派王工匠带“跨族匠队”去建冶炼坊,用北美运来的焦炭炼银(纯度更高),锡则运回北美(和铜合炼青铜),银锭成了两洲贸易的硬通货,比红木还抢手。
两洲的联结靠“双航道”:
- 海上:蒸汽钢舰“跨洋号”“共荣号”每月往返,运钢铁换橡胶,运硫酸换银锭,甲板上总坐着互学语言的工匠——北美匠人学南美部落话,南美匠人学算术,账本都用双语写。
- 陆上:从北美绿屏山修驿道,翻过山就是南美安第斯山的山脚,沿途设“中继站”(带铁匠铺、驿站),印第安营士兵和秘鲁部落人轮流守站,盐粒的弟弟就在其中一个站当哨长,说“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