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的冰开始融化时,连湾港到“北门锁钥”的电报线终于架通了。最后一根电线杆栽在红鲑河支流的渡口旁,杆顶的瓷绝缘子闪着光,是沙湖玻璃坊新出的“防雾瓷”——专为北美多雾天气烧制。电报工匠小郑爬上梯子,将铜线固定好,冲下面喊:“林将军,发第一封报吧!”
林远接过电键,指尖有些发颤。他按事先约定的代码敲击:“北门锁钥至连湾港,线通。”半盏茶功夫,连湾港的回电传来,电报纸上印着吴兑的字迹:“收到。试发‘铜矿开工’,速回。”小郑笑着说:“这线比新明区的还稳,铜是本地炼的,瓷是沙湖烧的,全是咱自己的东西。”
铜矿的开采进入新阶段。李匠头在大湖沿岸建了三座熔炉,一座炼粗铜,两座炼精铜(加入铁山的锡,制成青铜)。炼出的铜一半轧成铜片做电报线,一半铸成铜锭,经铁轨运到连湾港,再装船送往新明区。王守仁的回电里特意嘱咐:“青铜可铸炮,留三成自用,勿全外销。”
部落人成了铜矿开采的主力。黑松林部落熟悉山地,负责在矿洞外搭支架(用云杉树干,比铁架省料);石溪部落力气大,抡着铁山造的鹤嘴锄挖矿;最让人意外的是雪松部落的人,他们擅长在岩壁上凿孔,能精准打出放置炸药的炮眼(新明区运来的安全炸药,威力可控)。李匠头说:“以前觉得部落人只会打猎,现在才知,他们懂石头比咱懂铁还深。”
防线上的“铜铁结合”更显威力。“北门锁钥”堡垒的炮换成了青铜炮,比铁炮轻便,射程却远了半里。盐粒带着印第安营士兵,在堡垒外挖了“铜铃陷阱”——把青铜铃铛挂在铁丝网上,一碰就响,比哨兵的耳朵还灵。有次一只黑熊闯进来,铃铛响成一片,士兵们没费力气就把熊赶跑了。
向南美的贸易因青铜炮打开新局面。老陈带着两门小青铜炮去南美,在秘鲁部落的庆典上试射,炮弹落在远处的湖里,炸起的水柱比树还高。部落酋长当场用五十担橡胶和二十筐金鸡纳霜换了炮,说“有这铁家伙,西班牙人再不敢来抢橡胶林”。王工匠趁机在南美建了个“修炮点”,派了三个徒弟常驻,既修炮也卖炮弹,成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连湾港的“铜器行”开起来了。里面摆着青铜镜(比玻璃镜耐用)、铜锅(传热比铁锅快)、铜制工具(凿子、锥子,不易生锈),甚至有部落人定做的铜制图腾柱(比木头更耐风雨)。吴兑让人在门口挂了面青铜锣,交易成了就敲三下,声音比铁锣浑厚,半个港都能听见。
移民与部落的孩子在学堂里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