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们一起采铁、烧煤。”
大汉捏着精盐尝了尝,突然对着林远单膝跪地,族人也跟着跪下。“以前西班牙人只抢石头(矿石),不给东西。”他用生硬的海狸语说,“你们给盐,给铁,我们认你们当大头领。”林远赶紧扶起他,让士兵端来铁网和鱼刀:“大头领不敢当,我们是朋友,一起把石头变成铁,一起过好日子。”
消息像长了腿,往内陆跑。没等林远带着工匠动身,黑松林部落就派人送来五十张黑熊皮,说“换开山的铁镐”;石溪部落则杀了两头野牛,用木筏运到雾湾,“换熬盐的铁锅”。王工匠看着堆成山的皮毛和肉干,笑着对林远说:“这哪是交易,分明是纳贡认亲来了。”
半月后,新明区的商队抵达雾湾,除了冶炼工匠和鼓风炉零件,还带来了王守仁的亲笔信。信里附了张《部落联盟章程》草稿,写着“凡参与采铁、烧煤、制盐者,按出力多寡分利;遇外敌(西班牙人或敌对部落),联防互助;子弟可入雾湾学堂,学算学、识铁石”。末尾批了句:“联盟需举共主,可由各部落首领与大明代表轮值,以示平等。”
林远看着草稿,突然明白王守仁的深谋远虑。不是要当“大头领”,而是要建一个“利益共同体”——用盐、铁、煤的链条把部落串起来,让他们觉得“跟着大明干,比单打独斗强”。他让人把章程翻译成印第安语,用桦树皮抄写多份,准备带往铁山。
出发去铁山那天,雾湾的码头挤满了人。王工匠带着冶炼工具包,里面装着小坩埚和耐火泥;林远让人抬着蒸汽制盐机的核心部件——蒸发槽和气缸,打算在铁山组装一台小型机;鲑生则背着满满一袋精盐,说要给“铁山”的人尝尝“雾湾的味道”。
船队逆红鲑河而上,走了五日才到勘探队扎营的山谷。赵武带着三个部落的首领在岸边迎接,首领们都穿着最好的兽皮,脖子上挂着用铁矿打磨的珠子。看到蒸汽船靠岸,石溪部落的络腮胡首领突然大喊一声,三个部落的人同时举起手里的石斧、长矛,却不是示威,而是对着天空挥舞——这是他们“敬天”的礼节,意为“欢迎带来好运的人”。
当晚,铁山脚下燃起了前所未有的大篝火。林远让人支起临时灶台,用带来的精盐煮野牛骨,香气飘出老远。王工匠在火边演示用铁矿石和煤块生火,火苗窜得老高,映红了每个人的脸。林远拿出《部落联盟章程》,由赵武和鲑生轮流翻译,每念一条,首领们就用石斧敲一下地面,三声脆响,便是“同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