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港补给,炮艇的烟囱整日冒着烟,像个警惕的哨兵。海狸部落见采煤能换铁网,也派了人来学,说他们领地的山脚下也有“黑石头”。林远干脆让王工匠开了个“采煤学堂”,在地上用炭笔画图,教大家怎么看煤层走向、怎么防止塌方。
盐和煤成了雾湾的“双宝”。安济港的玛雅商人闻风而来,用棉布和可可豆换精盐,再转运到新明区;新明区的蒸汽零件、步枪弹药,则顺着航线运来,换成煤和皮毛。有次林远核对账本,发现从雾湾到新明区的贸易额,三个月涨了近一倍,王守仁在电报里打趣:“林兄这是把北美海岸变成了‘银矿’,比南美铜矿还划算。”
西班牙人没再来,但林远知道他们在盯着。安济港传来消息,说墨西哥湾的西班牙据点在增兵,还造了两艘更大的帆船。林远让人把联防队扩到三个部落,给石斧部落也分了五支步枪,教他们“听到炮响就往山上跑,留两个人给雾湾报信”。瘸腿首领把部落的年轻人编成“盐泉队”,日夜守着盐棚,火枪就靠在熬盐的铁锅旁,伸手就能摸到。
这日,“飞鱼三号”从安济港带来个好消息:新明区的工匠造出了“蒸汽制盐机”,不用烧柴,靠蒸汽就能蒸发盐水,效率是铁锅的十倍。王守仁在信里说:“样机已发往安济港,下月到雾湾。这机器烧煤正好,盐出得快,你们的‘双宝’能凑成一对了。”
林远站在盐泉旁,看着王工匠带着部落人往新挖的煤窑里铺木板(防坍塌),远处,鲑生正指挥人把煤装船,准备运去雾湾的蒸汽船。他突然明白,王守仁派来的不只是工匠,更是把新明区的“规矩”带了过来——用技术换信任,用贸易代征服,让这片土地上的人觉得,跟着大明的船走,日子能更红火。
这夜,雾湾的货栈里灯火通明。王工匠在给新明区写家书,说“北美的煤比山西的软,好采”;鲑生在账本上用汉语歪歪扭扭记着“今日采煤五十筐,换铁网三张”;赵武则在检查刚到的步枪弹药,准备明日教联防队新的射击姿势。林远看着这一切,觉得雾湾就像个正在生长的聚落,煤火和盐烟混在一起,透着安稳的烟火气。
次日清晨,第一船雾湾产的煤装上了“镇海号”。王工匠让人在煤堆上插了面小旗,红底,上面用白漆画着个煤块和盐粒——这是他给雾湾的“特产标”。林远看着炮艇的烟囱喷出更浓的黑烟,心里清楚:有了煤和盐这两根桩,雾湾这处北美落脚点,算是真正扎稳了。而往内陆去的路,也能跟着煤道和盐路,一步步铺展开来。
喜欢物流之王之再续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