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僧人帮忙记录当地的天气情况。经过半年的数据积累,林远总结出了一套天气权重计算方法:晴天权重为1,阴天为1.2,小雨为1.5,大雨为2,暴雨则暂停运输;冬季大雪封山路段,权重直接设定为最大值。
在一次运输茶叶的任务中,路线规划司根据天气预报,提前调整了路线。原本计划走水路经长江运输,但预报显示未来三天将有暴雨,长江水位可能暴涨。于是,将路线改为陆路,虽然运输成本有所增加,但避免了货物被淹的风险。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另一支未调整路线的商队,在长江上遭遇暴雨,损失了三分之一的货物。
“最短路径法”的成功,也引来了同行的窥探。有一次,林远发现路线规划司的一本《权重计算手册》不翼而飞。他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召回所有在外的商队,更换了所有路线权重的计算标准和标记方式。同时,安排暗卫展开调查,最终在竞争对手的据点里找到了被盗的手册。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林远对手册进行了加密处理,采用只有天元镖局内部人员知晓的特殊符号和密码。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林远意识到单纯依靠人力计算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他想起在现代见过的算盘改进版——计算尺。于是,他与工匠们一起研究,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制作出了一种“物流计算尺”。这种计算尺由多层木制滑尺组成,上面刻有不同的刻度和标记,通过滑动不同的尺层,可以快速计算出路线的权重总和。有了计算尺的帮助,路线规划司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近一倍。
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随着天元镖局业务拓展至边疆,漠北的戈壁、西域的沙漠成为新的运输难题。林远专门成立了“边疆路线研究小组”,招募熟悉塞外地理的向导,结合他们的经验对“最短路径法”进行改良。在沙漠地区,他们将水源分布、绿洲位置纳入权重计算,缺水路段权重会随着距离最近绿洲的远近呈指数级增长;在戈壁滩,则重点考虑风向对运输速度的影响,逆风路段权重增加50% 。
为了验证改良后的算法,林远挑选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镖师,组建了一支“戈壁商队”,从兰州出发,运送丝绸、茶叶等货物至哈密卫。出发前,路线规划司根据最新数据,规划了一条看似绕路,但能最大限度利用绿洲补给、避开风沙的路线。商队携带了特制的水囊,这些水囊由牛皮制成,内衬防水的桐油布,每个水囊都标注着容量和预计使用天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戈壁中行进时,商队遭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