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虽然有各种品行,从事的职业也多种多样,但忠、孝、义、节,是各种品行中最首要的。姜维在魏国出仕,却投奔蜀国,违背君主、追求私利,不能说他忠;抛弃亲人、只求自保,不能说他孝;给故国带来危害,不能说他义;国家败亡却不以死殉国,不能说他有气节。而且他没有施行德政,却让百姓疲惫不堪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身居抵御外敌的重任却导致国土丧失、防守失败,要说智勇,更是无从谈起。这六个方面,姜维一个都不具备。他实在是魏国的逃臣、亡国的乱相,却说他是人的表率,这也太糊涂了。就算姜维喜爱读书、自己稍微注意修饰整洁,这和盗贼分财物时的所谓 “义”,以及程郑降低台阶接待客人的所谓 “善”,又有什么区别呢?臣松之认为郤正的这个评论,是取姜维值得称赞的地方,并不是说姜维一生的行事都能作为准则。他所说的 “一时的表率”,只在于喜爱学习和俭朴朴素罢了。本传和《魏略》都说姜维本来没有反叛之心,是因为形势紧迫才归顺蜀国的。孙盛对他的讥讽贬斥,只能指责他背弃母亲,其他的指责都过于苛刻,也不是用来反驳郤正的理由。)
当年和姜维一起到蜀国的人中,梁绪官至大鸿胪,尹赏官至执金吾,梁虔官至大长秋,他们都在蜀国灭亡前去世了。
评论说:蒋琬端正稳重有威严,费祎宽厚待人、博爱众生,他们都继承了诸葛亮的既定方针,沿袭旧制而不加以变革,因此边境没有忧患,国家内部和谐统一,然而他们还是没能完全做到治理小事的适宜方法,以及保持安定的道理。(臣松之认为蒋琬、费祎担任丞相,能够遵守统一的法度,不曾为了追求功劳而轻举妄动,造成损失,对外击退了骆谷的敌军,对内保证了国家的安宁和睦,治理小事的适宜方法,保持安定的道理,怎么能超过他们呢!如今讥讽他们没能完全做到却不说明具体事情,所以让读者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姜维大致上有文武才能,立志建立功名,却滥用民力、频繁征战,决断不明,最终导致死亡。老子说过:“治理大国就像煎小鱼一样,不能频繁翻动。” 何况是小小的蜀国,怎么可以多次侵扰呢?(干宝说:姜维担任蜀国的丞相,国家灭亡、君主受辱却不以死殉国,反而死在钟会的叛乱中,太可惜了!不是死亡困难,而是如何面对死亡困难。因此古代的烈士,遇到危难就献出生命,放弃气节就像回家一样,不是不爱惜生命,实在是知道生命不会长久,又害怕死得不得其所。)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白话三国志七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