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
刘备立太子的时候,董允被选做太子舍人,后来又改任洗马。后主刘禅即位后,他升任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准备北伐,驻军汉中,担心后主年纪轻,分不清是非好坏,又知道董允为人公正坦诚,就想把宫廷里的事务交给董允负责。诸葛亮还上奏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都是先帝精心挑选出来留给陛下的。至于权衡事务、提出有益建议、进献忠言,这都是他们的职责。我认为宫廷里的事,不管大小,都该跟他们商量,这样一定能弥补疏漏,有不少好处。要是没听到能发扬德行的话,就治董允等人的罪,来惩戒他们的怠慢。”
没多久,诸葛亮请费祎做参军,董允则升任侍中,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宫中的警卫亲兵。郭攸之性格向来温和顺从,其实就是个凑数的。(《楚国先贤传》说:郭攸之是南阳人,当时因为才能和功业出了名。)所以向君主进言、采纳合理建议的事,全由董允负责。
董允处理事务很注重防范约束,在纠正君主过失、补救朝政缺陷方面做得很到位。后主曾经想挑选美女充实后宫,董允认为古代天子的后妃数量不超过十二个,现在宫里的嫔妃已经够数了,不该再增加,始终坚持不答应。后主因此越来越敬畏他。
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时,上奏请求把职位让给费祎和董允,还上表说:“董允在宫中侍奉多年,辅佐王室有功,应该赏赐爵位和土地来表彰他的功劳。” 董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后主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会献殷勤,又乖巧狡猾,想往上爬。董允常常对上严肃地纠正后主的过失,对下多次斥责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做坏事。直到董允去世,黄皓的职位都没超过黄门丞。
有一次,董允和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约好出去游玩宴饮,车马都已准备妥当,可郎中襄阳人董恢来拜访董允。董恢年纪轻、官位低,见董允为了自己停下出门的脚步,犹豫着想离开,董允不答应,说:“我本来出去,就是想和好朋友游玩聊天,现在您屈尊来访,正该好好聊聊积攒的想法,要是丢下您去赴宴,不合适啊。” 于是下令卸下驾车的马,费祎等人也停下行程不去了。他坚守正道、礼待地位低的人,大多像这样。(《襄阳记》说:董恢,字休绪,襄阳人。进入蜀地后,以宣信中郎的身份做费祎的副手出使吴国。孙权曾经大醉后问费祎:“杨仪、魏延就是些村夫小人,虽然对当前事务有过些微薄功劳,可既然任用了他们,形势上就不能轻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