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头,做工精细得连犁铧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盒底有一行小字:"给青山思远,学爷爷种地。"
王轱辘摇着轮椅进来,手里拿着两杯热茶。自从李建国去世,他变得沉默寡言,只是每天默默陪在李青身边,像一座无声的山。
"你看这个。"李青把木盒递给他,"爸什么时候做的?"
王轱辘抚摸着精巧的木雕,突然哽住:"上个月...他说要教重孙子认农具..."
沈雅琴推门进来,手里捧着一沓泛黄的照片。最上面一张是年轻时的李建国站在田间,身边是刚建成的第一个塑料大棚。照片背面写着日期,那是合作社最初的日子。
"收拾东西时找到的。"沈雅琴的声音平静得出奇,"从建社第一天起,他就记录着每一点进步。"
三人沉默地翻看着那些照片,仿佛重温了一遍青山村的发展史。从五个简陋的大棚到成片的智能温室,从肩挑手提的劳作到现代化的农机,从贫困闭塞的小村到国际合作的农业示范基地...李建国用镜头记录下了每一个重要时刻,却很少出现在画面中。
夜深了,李青站在院子里望着星空。父亲曾说过,农人要懂得看天象,知时节。今晚的星星格外明亮,银河横贯天际,像一条闪光的道路通向远方。
王轱辘的轮椅停在她身旁,膝盖上放着那本工作日志。"明天..."他的声音沙哑,"明天该去查看高原麦的长势了,爸...你爸记挂着这事。"
李青点点头。她知道,对农人最好的纪念,就是照顾好他们留下的土地和庄稼。
第二天清晨,合作社的工作如常展开。智能温室里,自动喷灌系统准时启动,水雾在朝阳下形成小小的彩虹。李青走过育苗台时,发现那株父亲最后握过的秧苗已经被菌生移栽到花盆里,放在李建国常坐的位置旁,长得郁郁葱葱。
例会上,梨叶红肿着眼睛做汇报。她展示了高原麦种的最新数据,声音虽然哽咽但条理清晰:"...第三代的抗旱性已经达到预期指标,可以在西北地区推广试种。"她顿了顿,"这是爷爷...李教授最后参与的项目。"
会议室里一片肃穆。菌生站起来接过话题,详细讲解了种植要点。年轻人眼下的黑眼圈显示他一夜未眠,但技术细节没有丝毫差错。
工作是最好的疗伤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合作社的运转逐渐恢复正常。只是每天清晨,总会有人在李建国常坐的位置放上一杯热茶;每次会议,他的笔记本依然摆在桌上;每个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