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人骄傲地解释着原理,花白的眉毛随着表情上下跳动:"只要一粒麦子,三十秒就能测出蛋白质含量!"
午后,收割暂时休整。李青坐在田埂边的树荫下,翻阅着刚出炉的质检报告。新品种不仅产量高,蛋白质含量也超出普通小麦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它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提供更丰富的营养。
王轱辘的轮椅停在她身旁,手里捧着沈雅琴特制的药茶。自从医生警告他不能过度劳累后,这杯苦涩的茶饮就成了每日必备。
"记得咱们种第一亩麦子的时候吗?"王轱辘突然开口,"那年大旱,差点颗粒无收。"
李青合上报告,眼前浮现出二十多年前的景象:龟裂的田地,蔫黄的麦苗,还有村民们绝望的眼神。那时他们连像样的灌溉设备都没有,全靠肩挑手提从远处运水。
"现在好了。"王轱辘望向正在田间忙碌的智能农机,"这些麦子不仅够全村吃,还能支援更多地方。"
小林技术员匆匆跑来,打断了他们的回忆:"李社长,省电视台的采访车到了,说要拍摄丰收场景。"
接下来的场面热闹非凡。摄像机镜头前,金黄的麦浪与银色的农机构成壮观的画面。
马克和同学们成了最抢镜的小明星,他们用稚嫩的语言讲述着参与麦田实践的经历。王轱辘则被团团围住,记者们争相采访这位"轮椅上的农业专家"。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王轱辘的声音沉稳有力,"从育种到收割,是全村人共同奋斗的结果。"
夕阳西沉时,最后一台收割机驶出麦田。统计结果令人振奋:亩产比传统品种高出近两百斤,而且品质上乘。合作社的粮仓里,新麦堆成小山,散发着阳光的香气。
庆功宴设在合作社广场上。长桌摆满了农家菜肴,最显眼的是用新麦粉蒸的大馒头,白白胖胖,冒着热气。李青端起一碗新磨的小米粥,金黄的粥面上浮着一层厚厚的米油,香气扑鼻。
"敬青山村!"菌生举起酒杯,年轻的脸庞在篝火映照下格外生动,"敬丰收!"
"敬丰收!"上百个声音在夜空下回荡。
饭后,村民们自发地跳起了传统丰收舞。就连国际学校的孩子们也加入进来,虽然动作生疏,但欢乐的情绪感染着每一个人。
王轱辘的轮椅被推到圆圈中央,沈雅琴把王青山和王思远抱到他膝头。两个小家伙咯咯笑着,小手抓着爷爷的衣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