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风掠过麦田,掀起了层层绿浪。李青站在田埂上,指尖轻触沉甸甸的麦穗,饱满的颗粒摩擦掌心,带着阳光的温度和泥土的芬芳。这片从南半球带回的麦种,如今已在故乡的土地上生根抽穗,长势比预想的还要好。
合作社的年轻技术员小林气喘吁吁跑来,草帽下的脸庞晒得通红:"李社长,省农科院的专家团到了,正在新品种展示区等您。"
李青点点头,最后望了一眼翻滚的麦浪。田垄尽头,王轱辘的电动轮椅停在树荫下,十几个孩子围着他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自从他开始带着国际学校的孩子们参与农事实践,这片试验田就成了最生动的自然课堂。
展示区内,银发苍苍的农科院院长俯身查看麦穗,老花镜后的眼睛闪烁着惊喜:"这麦粒的饱满度远超普通品种,抗倒伏性如何?"
"经历过三次雷暴大风,倒伏率不足百分之五。"李青接过菌生递来的数据板,"我们改良了秸秆强度,同时保留了原有的抗旱基因。"
院长身后的年轻教授们交换着赞叹的眼神。一位戴眼镜的女专家小心翼翼地捧起麦穗:"如果能推广到西北干旱地区,至少能提高三成产量。"
讨论声被一阵欢快的脚步声打断。金发男孩马克带着同学们冲进展示区,每人都举着记录本,脸上沾着泥点却洋溢着自豪。他们是来汇报上午的实践成果的。
"我们测量的株高平均八十二厘米!"马克声音清亮,"根系最长的有六十四厘米呢!"
王轱辘的轮椅缓缓驶来,孩子们自动让开一条路。他接过马克的记录本,仔细查看那些稚嫩却认真的数据笔记,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不错,但要注意记录时的取样方法。"他转向专家们,"这些孩子跟了麦子整个生长期,比谁都了解它的脾气。"
院长蹲下身,与轮椅上的王轱辘平视:"老王啊,你们这是把科研和育人一起抓了。"
正午的阳光越发炙热。李青送走专家团后,发现梨叶的视频通讯请求已经闪烁了许久。屏幕那端的女儿穿着白大褂,背景是省农科院的材料实验室。
"妈!防护涂层的实地测试结果出来了!"梨叶的声音透着兴奋,"西藏基地刚经历了一场鸡蛋大的冰雹,温室毫发无损!"
李青长舒一口气。自从高原温室建成,极端天气一直是最大威胁。如今有了这层"防护甲",项目终于可以大规模推广了。
下午的合作社例会上,菌生展示了最新研发的智能监测系统。大屏幕上,西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