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青山村的麦田上。露珠沿着麦叶的脉络滚动,最终坠入泥土。李青踩着湿润的田埂走来,运动鞋上沾满了新鲜的泥点。她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一号试验田的实时数据。
"王总!"菌生的声音从智能温室方向传来。年轻人穿着沾满泥土的工作服,手里举着一个透明培养皿,"您快来看看这个!"
王轱辘的电动轮椅碾过松软的田垄,在晨光中留下一道清晰的轨迹。他接过培养皿,老花镜后的眼睛微微眯起。皿中是几株嫩绿的麦苗,根系发达,叶片肥厚。
"这是一号的第三茬?"王轱辘的声音有些发颤。
"不,是第四茬!"菌生兴奋地指着温室方向,"我们用改良后的地热系统,把生长周期缩短到了五十六天!"
李青快步走来,俯身查看麦苗。她的发丝垂落,在晨光中泛着淡淡的银光。指尖轻轻触碰叶片,感受着生命的脉动。这株融合了新西兰技术与青山村智慧的麦种,正在创造新的奇迹。
国际学校的上课铃声响彻田野。金发男孩马克带着同学们跑来,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小笔记本和测量工具。自从王轱辘开始带他们参与麦田实践,这片试验田就成了最生动的课堂。
"王爷爷,我们今天要学什么?"马克蹲在轮椅旁,蓝眼睛里满是期待。
王轱辘笑着指了指田边的仪器:"先测土壤湿度,再记录麦苗高度。"他转向菌生,"把那个新做的迷你传感器给他们试试。"
孩子们欢呼着散开,像一群快乐的麻雀。李青望着这一幕,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二十年前,这片土地上的孩子还在为温饱发愁;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这里学习最先进的农业技术。
"李社长!"合作社的技术员小跑过来,"西藏组发来紧急通讯。"
监控室里,屏幕上的小陈脸色凝重:"昨夜又一场暴风雪,外接电源全部中断。现在全靠地热系统和备用电池维持。"
李青立即调出实时数据。温度曲线正在缓慢下降,18℃、17℃、16℃...她快速敲击键盘:"启动应急方案,关闭非核心区域供暖,优先保障育苗区。"
"等等。"王轱辘摇着轮椅进来,"试试把地热管压力提升到120%,让循环速度加快。"
菌生迅速输入指令。几分钟后,小陈惊喜的声音传来:"起作用了!温度稳定在15℃,还在回升!"
危机暂时解除,但更深层的问题摆在面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