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珠还挂在草叶上,李青已经站在智能温室的监控室里,手指在全息投影上快速滑动。从澳洲回来后的第三天,合作社迎来了春季播种的关键期。屏幕上的数据流像一条条小溪,汇聚成青山村农业生产的完整图谱。
"李社长,西区的水稻秧苗出现轻微黄化。"年轻的农技员小跑进来报告,平板电脑上显示着实时监测图像。
李青放大图片查看叶脉纹路:"是缺锌症状,让无人机喷洒0.3%的硫酸锌溶液。"她顿了顿,"去请教一下王总,他处理过类似情况。"
农技员面露难色:"王总他......"
"在七叔公的老槐树下,我知道。"李青的目光柔和下来,"带上热茶去,他早上吃药胃会不舒服。"
七叔公去世后,王轱辘养成了每天早上去老槐树下坐一会的习惯。他总说那里能听到七叔公唠叨的声音,虽然大家都觉得这只是老人的固执。电动轮椅碾过田埂的声音成了清晨固定的背景音,村里的孩子们已经学会主动让路,喊一声"王爷爷好"。
老槐树下,王轱辘正对着平板电脑皱眉。屏幕上是梨生发来的澳洲牧场照片,Emily挺着大肚子站在新建的智能温室前,身后是郁郁葱葱的牧草。
"王总!"农技员小跑过来,恭敬地递上保温杯,"李社长让我来请教秧苗黄化的问题。"
王轱辘眯着眼看了会儿图片,手指在叶片上点了点:"不是缺锌,是低温引起的生理性黄化。"他调出天气记录,"前天下霜了,温室保温系统没跟上。"
农技员恍然大悟,赶紧记录。王轱辘啜了口热茶,突然指向远处:"看见那片试验田没?二十年前我和七叔公在那儿种出第一茬反季节黄瓜。"
年轻人顺着他的手指望去,那里现在是一片现代化的玻璃温室,阳光在特制玻璃上折射出七彩光晕。
"那时候哪有这些高科技。"王轱辘拍了拍轮椅扶手,"全靠七叔公的土办法,稻草帘子加煤炉子,半夜还得起来添火。"
回到合作社主楼,李青正在主持春季生产会议。会议室里坐满了人,除了合作社的骨干,还有三个新试点村的代表。大屏幕上的数据图表不断更新,显示着各地块的实时情况。
"根据气象预报,下周可能有倒春寒。"李青指着一条曲线,"所有温室启动二级保温预案,新播种地块覆盖防寒膜。"
菌生举手发言:"智能控制系统已经更新了温湿度算法,可以提前六小时预警。"他穿着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