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的智能温室,玻璃幕墙反射着朝阳的光芒;经过新建的国际学校,操场上已经有早到的学生在跑步;经过村里的商业街,各家店铺正在准备开门营业。
二十年前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路边的太阳能路灯在白天整齐地收起光伏板。远处山坡上的风力发电机缓缓转动,为整个村子提供清洁能源。
"变化真大。"王轱辘望着窗外,声音里带着感慨,"记得咱们刚建第一个温室时,全村就一台拖拉机。"
李青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七叔公给的种子袋。袋子上绣着青山的轮廓,针脚细密整齐,不知是村里哪位老人的手艺。
班车驶出青山村地界时,李青的手机响了。是梨生的视频电话,画面里他站在牧场的小屋前,身后是广袤的草原。
"妈!你们出发了吗?"梨生的声音充满活力,"Emily已经把客房准备好了,窗外就能看到牧场。"
镜头转动,金发的Emily正在布置餐桌,桌上摆着中式的筷子和西式的刀叉。她对着镜头腼腆地笑了笑,用中文说:"欢迎爸爸妈妈。"
挂断电话后,李青发现王轱辘正在翻看李建国给的资料,老花镜架在鼻梁上,神情专注得像在研究什么重要文件。
"爸整理的资料很详细。"王轱辘指着一页图表,"连澳洲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都标注了。"
李青凑过去看,发现父亲不仅整理了数据,还手写了许多种植建议,字迹工整得如同印刷品。最后一页甚至画了一张青山村与梨生牧场的对比表,详细列出了两地的气候差异和应对措施。
班车驶上高速公路,青山村的轮廓渐渐消失在视野中。李青打开沈雅琴准备的保温盒,里面整齐地码着饺子、卤蛋和切好的水果。食物的香气让车厢里顿时有了家的味道。
"尝尝这个。"王轱辘递过来一个小纸包,"七叔公偷偷塞给我的,说是他老伴生前做的山楂糕。"
暗红色的山楂糕酸甜适中,带着淡淡的中药香。李青记得小时候村里只有七叔公家会做这种传统点心,每次去他家玩,老太太都会塞给她一块。
车子行驶平稳,窗外的景色从田园逐渐变成城市景观。李青打开手机,合作社的工作群里已经热闹起来。梨叶发了几张智能温室监控截图,显示一切运行正常;菌生汇报了设备运输的最新进展;还有各个部门的晨会记录。
"孩子们做得不错。"王轱辘瞥了眼屏幕,"比我们当年强多了。"
李青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