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后必成大器。
一时间,朱允炆在儒林之中的名声愈发响亮。
然而,朱元璋对朱雄英未去大本堂一事并未置喙。
依旧时常差人传朱雄英至坤宁宫一同用膳,祖孙二人席间谈笑风生,朱元璋还不时向朱雄英传授治国理政之见解,朱雄英应答如流,其聪慧务实深得朱元璋欢心,这般情形,丝毫不因朱允炆在大本堂的举动而改变。
朱允炆满心欢喜从大本堂回至东宫,恰遇朱标,忙不迭躬身行礼,姿态恭谨,礼数周全,口中说道:“儿见过父亲,父亲万安。”
朱标微微点头示意,目光在朱允炆身上一扫而过。看着朱允炆那过分恭谨的模样,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厌烦。
他觉得朱允炆此举略显刻意,堂堂皇家子孙,行事该磊落大气,而非这般处处透着讨好与逢迎,不由得暗自皱眉。
昔日,朱标亦受儒家思想浸染,好在身旁有常孤雏相伴。
常孤雏见识不凡,总能以务实之见,为朱标拨云见日,故而朱标虽习儒,却未被腐儒之见深深荼毒,尚能保持清醒,于治国理政之道,有自己的权衡与考量。
尤其是常孤雏于辽东建功立业,做出一番斐然成绩后,朱标对儒家的不满愈发明显。
在他看来,儒家众人多喜高谈阔论,满口仁义道德,却鲜少有人能如常孤雏这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将心思切实放在民生事务与国家发展之上,如此空谈而不务实,实在难以为国家带来实质裨益。
正因如此,这便成了朱标于东宫延请辽东先生,为朱雄英授课讲学的缘由之一。
朱标期望朱雄英能从辽东先生处学得务实之学,不似那些腐儒般只知空谈,而是能为国家兴利除弊,将来于治国理政一途,有所建树。
朱允炆见朱标只是淡淡点头,并无多余回应,原本满心打算向朱标卖弄一番自己精心制定学习计划的念头,瞬间如泡影般破灭。
他心中一阵失落,脸上却仍强撑着恭敬之色,只是那微微攥紧的衣角,泄露了他内心的些许不甘。
忽的,朱标开口道:“嗯,刚从大本堂回来吧?回去好生歇息,莫要过于劳累。”
言罢,便抬步欲走,神色平淡,未再多看朱允炆一眼。
朱允炆赶忙扬声喊道:“父亲,儿臣斗胆,不知父亲可否考教一下儿臣的课业?”
眼中满是期待,似盼着能借此机会,在朱标面前一展所学。
朱标摆了摆手,神色匆匆道:“今日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