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
朱允炆见状,赶忙上前一步,拱手对着朱雄英道:“皇兄,翰林学士虽言辞急切,但其心无他,皆为维护圣人之道。
尊师重道,乃我朝之传统美德,亦是圣人所倡导。
翰林学士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平日对我等教诲颇多,即便偶有言语失当,还望皇兄念其一片赤诚之心,莫要与之计较。”
朱雄英目光复杂地看着朱允炆,眼神中满是失望之色。
随着年岁逐增,朱雄英自是明白朱允炆心中有争胜之意。
只是,朱允炆竟在歧途上越行越远,不以解决民生为要务,却执着于维护那些看似高妙却不切实际的言论,无视山东百姓困苦,着实令人痛心。
儒家思想本为正人心、导人向善,然于今时朝臣,却渐生腐朽之态。
诸多朝臣,一味拘泥于经典章句,食古不化,凡事皆以圣人之言为圭臬,却不顾实际情形。
于政务之上,只知引经据典,空谈仁义,却无半点实干之能。
面对山东百姓衣食之忧,不思务实之策,只图以空洞教化了之。
此非儒家思想之过,实乃朝臣将其用错了方向,使之沦为粉饰太平、逃避责任之具,如此腐朽,如何能让国家昌盛,百姓安康?
自独尊儒术以来,学风渐偏。
一味崇儒,致使百家之长不得尽用。
朝堂上下,皆以儒论事,却少了变通与务实。
长久如此,恰似弱国行事,没了开拓奋进之勇,失了务实图强的脊梁骨。
国家发展,需博采众长,岂能动辄以儒家一家之规,束众人之思,困国家之进?
言罢,朱雄英拂袖起身,大步迈出大本堂。
堂中众人面面相觑,却无一人敢出言阻拦,或发一言相劝,唯目送其离去,直至身影消失在众人视线之中。
大本堂内此番种种情景,不过片刻,便经由锦衣卫之口,速速传至朱元璋耳中。
朱元璋听闻后,微微颔首,面露赞赏之色,不禁赞道:“雄英这孩子,不愧是咱悉心教导之人,看事透彻,务实敢言,深知百姓疾苦与治国之要。
有此见识,方有大国气象。”
言罢,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失望,提及朱允炆,语气满是贬损:“允炆却一味守着那些陈旧章句,不知变通,不顾实际,只知纸上谈兵,如此迂腐,怎堪大任?身为皇家子孙,当以天下为己任,务实奋进,而非拘泥于空洞言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