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预料。
若盲目照搬,恐如邯郸学步,非但未得辽东制度之精髓,反将失却山东固有之根基,此未必是好事,杨大人又作何解?”
杨宪闻言,镇定自若,拱手回应李善长道:“李大人,山东近些年来受辽东影响颇深,百姓于辽东诸多新政已有所熟知。
虽眼下山东本地官员或有不足,然辽东既有成功之例,且与山东往来密切。
若得辽东伸出援手,派遣精干之士前来帮扶,传授经验、教导方法,山东推行新政所遇难题,当可迎刃而解。
此非盲目照搬,而是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借辽东之力,兴山东之政,于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李善长面色凝重,缓缓说道:“杨大人,话虽如此,然辽东此前便已肩负对云南帮扶之重任。云南地处偏远,百废待兴,辽东为助其发展,已投入诸多人力、物力。
如今自身精力有限,又如何还有余力来帮助山东?总不能不顾云南之发展,强行抽调人手,致使云南新政半途而废吧?”
杨宪神色从容,当即回应李善长:“李大人有所不知,山东与云南底蕴差异甚大。山东久为膏腴之地,人文鼎盛,百姓聪慧且富有劳作经验。
推行新政,不必如帮扶云南那般,事事皆需从根基做起。
辽东只需在关键之处加以引导,分享成功之法,山东官员与百姓定能融会贯通。
如此,辽东所费精力必然有限,却能使山东新政顺利推行,实乃可行之策。”
李善长轻轻摇头,目光锐利地看向杨宪,又发问道:“杨大人,即便如你所言,山东底蕴有别。但新政推行,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差池,便生祸端。辽东派人帮扶,究竟要帮到何种程度,如何把控分寸?若帮扶过度,山东事事依赖辽东,失却自主;若帮扶不足,新政难行,前功尽弃,这其中权衡,又当如何拿捏?”
杨宪不假思索,当即言道:“李大人既忧虑于此,那问问辽国公不就行了?辽国公久镇辽东,对当地情形了若指掌,又深知新政推行之关键。他定能就辽东帮扶山东之事,给出妥善之法,于帮扶程度、分寸拿捏等事宜,亦必有良策。如此,诸多疑惑,不皆可解?”
李善长一时愣住,心中暗忖:“好家伙,竟要直接去找常孤雏!”
旋即,他皱着眉头,一脸严肃道:“杨大人此言差矣,常孤雏身为辽国公,辽东政务千头万绪,皆需他定夺处置。
且辽东还肩负着帮扶云南之重任,诸事繁杂,已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