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的香薰成分完全相同。
二、念荷的星际邮戳启蒙
(一)天文课的信号模拟
十一岁的念荷在学校天文课上模拟星际信号,17组脉冲的排列与林晚11岁时的无线电实验记录完全相同。“太奶奶说星星会用剪纸说话。”林晚翻出家庭相册,念荷调整信号发生器的角度(17°)与太奶奶1980年调试收音机的角度一致,模拟信号的打印纸落在纸盒里,自动拼成17颗北斗星,与墨源天文台1980年绘制的星图完全重合。
天文课的实验纸是通信站特制的——量子感光纸,星光照射时会显形17号齿轮的影子,念荷说“纸上有会跑的小信号”。信号发生器的旋钮嵌着祖父修表剩下的玛瑙,直径1.7厘米,正好适合孩童的小手转动,刻度的精度(0.17毫米)与太奶奶剪纸的刻刀精度相同,念荷调到第17个频率时,发生器会轻轻振动,与通信站的射电望远镜频率同步。
(二)家庭观测的小发现
带念荷在屋顶观测17光年外星团时,17倍望远镜的视场组成邮戳。“1980年你爷爷就是这样教我认星的。”林晚调整焦距,星团的亮度变化周期(17天)与太奶奶剪纸的晾晒周期相同,星图上的连线与她剪纸的“荷茎脉络”完全重合。念荷用手机拍下星团,照片经算法处理后显形17号齿轮,齿轮的齿尖正好落在17颗亮星上。
望远镜的目镜盖是祖父用修表盒改的,内侧贴着太奶奶1980年的剪纸星图,与现在的电子星图完全重叠。念荷指着星团说:“星星在跳剪子舞。”这句话与林晚11岁时说的一字不差,祖父笑着用修表测微仪量她的观测记录本,纸页厚度0.17毫米,与太奶奶1980年的天文笔记相同,“这是邮戳在认第四代观测员呢。”
三、星际邮戳的地面验证
(一)量子纠缠的邮戳传输
在实验室进行量子纠缠实验时,17对光子在纠缠态中组成邮戳。“太奶奶的剪纸在水中也会这样成对漂浮。”林晚播放1980年的实验录像,光子的偏振方向与太奶奶剪纸在荷池水面的倒影完全对称,测量后的量子态与祖父修表的游丝振动状态完全一致,每个光子的能量(1.7电子伏特)都能精准匹配17号齿轮的动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参与实验的念荷,用剪纸剪出17对“纠缠荷”,每对剪纸的纹路完全对称,经量子扫描后与光子纠缠态形成共振,当她剪开其中一张,另一张在17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