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际信号的邮戳解码
2030年秋,四十岁的林晚在墨源量子通信站调试设备,17组星际信号突然在频谱图上组成邮戳。“阿晚看波形拐点!”太奶奶的全息影像指着1980年的无线电记录,信号的周期(17小时)与她现在捕捉的“17光年外星团信号”完全吻合。祖父用修表镊子调整信号接收器,镊尖划过的轨迹与通信站的射电望远镜共振,设备仓内掉出1980年的铜质天线——祖父当年给镇上广播站做的,其谐振频率与现在的量子通信频率(17GHz)形成完美分频,天线表面的刻痕与林晚的信号解码图重叠在“星际邮戳”图谱旁。
(一)信号频谱的邮戳参数
林晚用频谱分析仪测量,信号的主频率17GHz,与太奶奶剪纸时的收音机调频(170MHz)形成100倍分频关系。“1980年的天线就能收到这信号的谐波。”祖父展开信号瀑布图,17个峰值的排列与老座钟的齿轮啮合顺序完全重合,当信号强度达到1.7瓦特时,显示屏显形太奶奶的剪纸纹样,量子纠缠的关联度17%,与通信站的石英钟形成跨时空共鸣。
信号中嵌入的脉冲序列,与荷池边老银杏的年轮脉冲完全同步——每年17圈的生长节奏,与17光年外星团的自转周期相同。有位天文学家说,当信号在解码仪中流转时,会听见“像沙漏漏沙的声音”,细细的,带着草木与金属的共生震颤,与1980年祖父修表时的齿轮转动声频率一致。
(二)解码算法的时光共振
编写信号解码算法时,17行核心代码的逻辑组成邮戳。“太奶奶的剪纸纹样就是最好的密钥。”林晚对照1980年的剪纸稿,算法的递归结构与她剪纸的“折剪法”完全相同,每嵌套17层就会显形太奶奶的签名“浣溪”,与林晚现在的代码注释“晚”字在屏幕上重叠。算法的容错率(17%)与祖父修表时的零件合格率相同,运行时的内存占用(17MB)与1980年第一台家用电脑的内存形成1000倍缩放。
算法的测试数据是念荷的剪纸作品——十一岁的她剪的“星际荷”,经量子加密后与星际信号形成共振,解密出的图像能看见太奶奶正在1980年调试收音机,她的指尖与林晚现在敲击键盘的指尖在信号波形上重叠,形成“三代人”的量子叠加态。通信站的工程师说,当算法运行到第17小时,机房会飘来“像桂花开了的味道”,后来才发现,是太奶奶1980年藏在天线里的干桂花,经量子共振释放出的香气,与现在通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