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二)端午龙舟的科技融合
“龙舟水纹邮戳”体验区,17组家庭用VR设备重现1980年的龙舟赛,水波纹的频率(17Hz)与老座钟共振,与林晚童年划桨时的水纹完全同步。“VR设备的传感器,是按祖父修表游丝的灵敏度做的。”工程师调整参数,虚拟龙舟的船桨纹路与太奶奶剪纸的船桨一致,桨叶入水的角度(17°)与1980年的记录相同。
家庭组制作的“量子粽绳”,17道编织纹路与林晚未来设计的通信线缆形成数字纠缠,绳结的发光频率(17Hz)与老座钟共鸣,显形“17”的分子结构投影——与太奶奶1980年在粽绳上拓的邮戳分子图完全重合,有位奶奶说:“这绳结和当年给你太爷爷缠邮戳的手感一样,温温的,有韧劲。”
(三)七夕乞巧的古今对话
“针纹邮戳”工坊里,17枚激光雕刻的绣针,孔沿刻着邮戳齿纹,与太奶奶1980年磨的针完全相同。“穿线时的丝线,会自动走出太奶奶的绣迹。”织女展示AR效果,虚拟丝线与现实丝线在17°角交汇,形成时空叠影,绣线的振动频率(17Hz)与老座钟共鸣,与林晚童年穿针时的频率一致。
乞巧果的3D打印模具,复刻了1980年的木质模具,打印出的果子17道裂纹组成邮戳,果肉的纤维结构通过显微镜观察,与林晚的DNA测序图形成数字共振,显形“17”的基因标记——与太奶奶1980年在果模底部刻的标记完全相同,孩子们咬开果子,说“里面有星星的味道”。
(四)中秋赏月的光影创新
“月纹邮戳”观测区,17台天文望远镜对准月球,月面的环形山排列组成邮戳,与太奶奶1980年手绘的月纹图一致。“望远镜的焦距,是按祖父修表显微镜调的。”天文学家展示参数,17倍放大率下的月纹,与老座钟钟面的纹路完全重合,投影在地面的月纹,与林晚童年看到的月光邮戳重叠。
“月饼压痕邮戳”3D扫描区,17款月饼的压痕通过扫描,显形1980年太奶奶和祖父的手影,饼皮的裂纹与太奶奶剪纸的裂纹完全相同,扫描的光谱数据与林晚的DNA共振分子标记一致,有位爷爷说:“这饼香里有你太奶奶烤饼时的桂花香,还有你爷爷修表时的机油香,是家的味道。”
四、文化节的高潮邮戳仪式
(一)万枚邮戳的时空叠印
文化节闭幕当天,名参与者的“个人邮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