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太奶奶1980年的舞台设计图完全一致。“舞台的直径=17米,正好能放下17个传统剪纸摊位。”工程师用激光测距,舞台边缘的铜质装饰投影出太奶奶的剪纸纹样,灯光亮起时,17道光束在荷池水面拼出17号齿轮,与老座钟的倒影形成同心圆,光束的角度(17°)与太奶奶剪纸时的工作台倾角相同。
舞台的台阶有17级,每级的高度(17厘米)正好能让七岁孩子轻松迈上,台阶的防滑纹是用17号齿轮压的,纹路与祖父修表时的齿轮啮合线完全重合。后台的化妆镜边框,是用修表铺的旧铜条做的,镜面反射出17个化妆位,每个位置的灯光照度(170lux)与太奶奶剪纸坊的自然光强度一致,镜前的梳子齿距(3.17毫米)能完美套进17号齿轮的齿尖。
(二)非遗市集的邮戳摊位
17个非遗摊位组成邮戳,“剪纸坊”与“修表铺”面对面,与1980年墨源镇的市集布局相同。“每个摊位的招牌都要嵌17号齿轮。”林晚检查剪纸摊位的招牌,太奶奶的“并蒂荷”剪纸与祖父的齿轮标本在招牌上共生,招牌的木质纹理与1980年的老摊位完全一致,其中一块木板的年轮里,嵌着1980年太奶奶掉落的剪纸刻刀碎片,现在正好能放进林晚用的新刻刀刀柄。
市集的地面标线是用荷汁画的,17条主线组成邮戳齿孔,线宽(3.17毫米)与17号齿轮的齿厚相同。摊主们说,正午12点时,阳光会让标线显形1980年的市集人影——太奶奶在剪纸,祖父在修表,他们的动作与现在摊位上的传承人完全同步,像时光在市集中央放了面镜子。
三、文化节的分项邮戳活动
(一)元宵灯阵的现代演绎
“复刻1980年灯阵”活动中,17盏LED走马灯组成邮戳,灯影的齿孔与太奶奶剪纸的齿孔完全重合。“每盏灯的芯柱都藏着17号齿轮。”灯匠展示内部结构,齿轮转动时,灯影会在地面拼出林晚童年看到的“太奶奶与祖父叠影”,灯油的电子香薰(荷香+桂香)与1980年的灯油成分相同,挥发频率17Hz,与老座钟共鸣。
参与活动的孩子们,用3D打印笔复刻灯阵模型,17层打印轨迹与太奶奶剪纸的17道工序一致,模型的支架参数(模数3.17mm)与祖父修表的齿轮参数相同,最小的孩子打印的灯盏缺角,与林晚十岁时在灯阵中看到的缺角位置完全相同,孩子说:“灯影里有两个奶奶在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