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那把刻刀。
工位的工具挂钩间距17cm,挂着太奶奶的剪纸刀(17号)与祖父的修表镊子,两者的金属反光在地面拼出邮戳,镊子的镊尖与刀刃的间距(3.17mm),正好能夹住一片银杏叶。工坊的木牌是祖父用修表剩下的黄铜做的,“墨源邮戳工坊”六个字的刻痕深度,与太奶奶剪纸的刻痕完全相同。
(二)师徒的时光口诀
教17个徒弟剪“基础邮戳”时,林晚说的口诀与太奶奶当年的一字不差:“剪七道直齿,留十个弧孔,转角要像游丝摆17°。”最小的徒弟剪废的17张纸,废料拼在一起竟组成完整邮戳,与林晚七岁时剪废的那堆完全重合,祖父笑着说:“这是邮戳在认徒弟。”
徒弟们用的桑皮纸,是按1980年太奶奶的配方抄的,纤维密度17根/平方毫米,与现在检测的老纸数据一致。林晚给徒弟发的第一把刻刀,刀柄刻着17号齿轮,与当年祖父给她的那把出自同个铁匠,刀刃的淬火温度(1717℃)刻在刀鞘内侧,与老座钟的铜钟熔点相同。
三、跨代际的记忆邮戳
(一)祖孙的邮戳对话
太奶奶给林晚讲1980年的“邮戳故事”,17个片段组成邮戳。“剪‘并蒂荷’时,你祖父总在旁边磨齿轮,说荷茎要像游丝一样挺。”太奶奶的老花镜反射出工坊的17号工位,镜架的弧度与林晚现在戴的眼镜完全相同,镜片上的指纹重叠成圆——有太奶奶的、林晚的,还有徒弟们的,像无数双手在时光里叠在一起。
林晚用录音笔录下故事,第17分钟时,太奶奶的声音与1980年采访录音里的完全重合,连停顿的呼吸节奏都一样。录音文件的波形图组成邮戳,17Hz的低频段与老座钟的钟声波形完全同步,像两个时空的声音在合唱。
(二)祖孙的信物邮戳
太奶奶给林晚一个布包,里面是17件“传承信物”:太奶奶的第一把剪纸刀、祖父的17号齿轮、1980年的桑皮纸……“最底下是给未来孩子的。”林晚翻开最底层,是片新鲜银杏叶,叶脉与她出生那天太奶奶夹在襁褓里的那片完全相同,叶柄处系着祖父用修表游丝编的小环,能套进17号齿轮的齿尖。
林晚把自己刻的铜质邮戳放进布包,与1980年的信物摆在一起,三件邮戳(剪纸、齿轮、铜质)的缺角在阳光下连成直线,像在时光里画了道起跑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