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遗申报的文件邮戳
2018年春,二十八岁的林晚整理“墨源邮戳剪纸”非遗申报材料,17份文件的装订线突然组成完整邮戳。“阿晚看申报书的落款!”太奶奶指着1980年的剪纸非遗普查表,她的签名“苏浣溪”与林晚现在手写的“林晚传承”在纸面重叠,笔尖的停顿处都带着小小的银杏叶弯钩。祖父用修表镊子夹起文件袋的铜扣,镊尖划过的轨迹与申报材料里的“传承谱系图”共振,档案袋内侧显形1980年的铅笔草稿——太奶奶当年画的剪纸与修表工具共生图谱,她的布鞋印与林晚的帆布鞋印重叠在谱图的“并蒂荷”位置。
(一)申报材料的邮戳排列
林晚按要求排列17份核心材料,“剪纸纹样集”与“修表工具考”交替摆放,与太奶奶1980年的非遗普查材料顺序完全一致。“每份材料的厚度=3.17mm,正好能插进17号齿轮。”祖父用修表卡尺测量,文件的侧脊投影出太奶奶的剪纸荷茎,阳光透过文件柜的玻璃门,在地面拼出17道平行光纹,与老座钟的钟摆阴影形成十字,光纹间距与申报书的行距(1.7cm)相同。
申报材料的夹页里藏着1980年的桑皮纸——太奶奶当年试剪的“邮戳雏形”,上面的齿孔能完美套进现在申报书的装订钉,纸页边缘的桂花香与现在文件袋里的干桂花完全相同,17Hz的香气扩散频率与老座钟的摆频共振,像在给时光盖印。
(二)传承谱系的时光笔迹
谱系图的17代传承人名字组成邮戳。“太奶奶补全的第17代是你的名字。”林晚指着1980年的手稿,太奶奶用红笔写的“林晚”二字,笔迹与她现在在谱系图上签的完全重合,连最后一笔的收锋角度(17°)都分毫不差。谱系图的衬纸是祖父用修表图纸改的,背面画着齿轮与剪纸的啮合示意图,模数3.17mm,与现在工坊里的教学模型参数一致。
林晚发现,谱系图上每代传人的名字旁都贴着银杏叶,1980年那片的叶脉虫洞,正好能套进她现在夹的这片的叶柄,像两片叶子在时光里握了手。
二、剪纸工坊的师徒邮戳
(一)工坊的邮戳工位
林晚开设的“墨源邮戳工坊”有17个工位,排列成邮戳形状。“1号工位是太奶奶的剪纸案,9号是祖父的修表台。”林晚擦拭1号工位的梨木桌,桌面的刀痕与1980年剪纸坊的老桌完全重合,其中一道深痕是太奶奶1980年磨剪刀时留下的,现在正好能放进林晚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