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已经是“半月后”;地方接到命令,还要层层传达到属官,然后讨论“如何执行”,再动员人手,准备物资,再通知县吏、里长、民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整个过程以月计。
你还想着“今下令,明开打”?
现实是——
敌军已经攻下了三个郡,你的命令还在洛阳等翻译。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古代官僚体制偏好“框架式指令”,让地方灵活操作。
因为你等不到“中央下一步指令”,你得“自己判断”。
可这反过来也说明,中央根本管不到细节,一旦地方变心,中央根本无法第一时间反应。
在信息不畅的时代,谣言是最迅速的“社交软件”。
当某地发生暴动,消息未达京师,十个版本的流言已经传遍各省。
有人说“妖人作乱”,有人说“皇帝驾崩”,有人说“天灾惩罚朝廷”,还有人趁机煽动“改朝换代”。
在现代,谣言可以被迅速澄清、举报、溯源。
在古代,政权只能靠“扑杀、告示、绞首示众”来压制。
你还在搞“舆论引导”?对不起,你没工具。
你以为你能“传播真相”?但普通人连你是谁都不知道。
于是政权倾向“宁杀错、不放过”,哪怕消息未证实,也要先杀几人“镇压风波”。这就是“信息不畅”造成的极端应对。
封锁、删改、利用信息,本就是权力常态。古代政权对信息的基本态度是:
有选择地传播(只传捷报,不传败绩)
有策略地删改(史官被“钦定”,文书被“润色”)
有目的地传播(如太监口传圣旨、张贴告示)
有系统地封锁(严禁“街谈巷议”,严控“文人结社”)
而你指望在这种系统中“公开发布言论”?
你哪怕发出一封信,被人“抄录”“举报”,第二天就是“大不敬”罪名伺候。
传播信息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风险问题”。
除非你有自己的报纸、电台、电报网络,否则你根本连“辟谣”的机会都没有。
很多穿越文里主角爱玩“信息战”:
知道敌军部署,设伏歼敌
洞察政局动向,抢先布局
操纵民意风向,制造声势
用“舆论”和“公信力”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