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什么信什么”的状态。
你写告示、发文书、发檄文,别人要么看不懂、要么看不到,要么当成笑话,要么干脆当“妖言惑众”上报你。
你能不能传播你的理念、动员乡勇、发布情报?
别说信息流通速度慢,你根本连“渠道”都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造反打仗,最常用的是“传檄天下”,但真正能传出去的,十封里面有一封就不错了。
你想靠“情报”布局全局?
请先解决“怎么让人知道你是谁”。
现代人有一个误区:皇帝是天下最有信息的人。但你真的看看历史,会发现皇帝其实往往是“信息最后知道的人”。
为什么?
因为所有奏折、报告、密函,必须经过多层官僚转递和审查;
因为下面人有选择地“报喜不报忧”;
因为地方官怕担责,经常拖延报事、隐瞒灾情;
因为太监、中书省、门下省、内阁可以“删改”“压折”“回避”信息;
甚至有人专门靠“控制情报”把持朝局(比如魏忠贤的“东厂”)。
皇帝要知道真相,需要的是“很多人愿意说实话+很多渠道不作假+系统有效甄别”。
这三者基本从未同时出现。所以皇帝常常做出严重错误决策,不是他昏庸,而是他“根本不知道真相”。
战争的胜负,很多时候只是“谁信息不滞后”。
战争讲究什么?兵员、粮草、武器……对,这些都重要。但更关键的往往是“谁先知道敌人在哪”。曹操赤壁败北,不是兵器差,而是情报出了问题。宋朝屡屡兵败辽金,不是武德不行,而是迟滞调兵、情报迟缓。李自成进北京,崇祯直到前一天才得知“贼已逼城”,调兵调将已然无用。太平军入南京,清廷来不及反应,江南防线瞬间失控。
你以为你能“预测敌人动向”?
对不起,你只能依靠探马、谍报、捕风捉影。
敌人真来了,可能先杀你的探子,再派人假报一个“敌退二百里”,你信了,明天就失城。
现代人会说:“我装个卫星图传感器、架无人机就好了。”
但你穿回去——你连地图都是错的,你连“今天是几号”都可能搞错。
信息传输速度决定权力下达的“慢半拍”。在现代,领导人可以一夜之间调动大军、查办官员、传达改革决策。
在古代,皇帝下个圣旨,传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