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历史穿越文中,为了吸引读者,喜欢增添一些权谋元素在里面。但也存在着一些很蠢的情节。
权谋小说的误区——皇帝是一言九鼎的绝对独裁者?
在许多权谋小说里,一个皇帝只要说一句“把某某赐死”,忠臣立马伏地谢恩,下一秒就提头来见。这种操作看似威风八面,实则是把古代皇权制度理解得过于扁平化。真实的历史远没有这么简单粗暴,哪怕皇帝再强,也不可能想杀谁就杀谁,尤其是那些立下赫赫战功、有宗族、有声望、有兵权的功臣。
古代帝王虽然号称“君权神授”,但政治运行从不是靠个人意志硬压下来就行的。功臣将领背后不仅有家族势力撑腰,还有地方豪强、军中部曲、乃至士人的支持。随便动一根毫毛,整个国家就可能出乱子。更别提,许多功臣还是从乱世中打拼上来的兄弟,不是你一句“杀”就能斩断的关系。
哪怕是所谓的“圣君”,在做出“清君侧”“诛权臣”这种决定时,也要计算权力的平衡、宗族的态度、士大夫的议论、军队的忠诚。否则,后患无穷。
诛杀功臣最有名的莫过于韩信了,可真有这么容易?我们看看韩信冤死的过程。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记载,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设计斩于长乐宫钟室。后世很多小说就拿韩信做例子,说“你看,皇帝要杀谁就杀谁。”但真正懂历史的人知道,韩信之死是精心谋划的“宫中政变”,背后有一套复杂的政治布局。
首先,韩信虽然已被贬为“淮阴侯”,但他依然有大量旧部,尤其是他亲自训练和指挥的楚兵。而且韩信原本是“异姓王”之一,封地广、权势重,一直被刘邦忌惮。当他被贬后还疑似有“谋反”言论,才被吕后下狠手。
而韩信之死,并不是刘邦当面说杀就杀的,而是吕后趁刘邦外出、韩信来朝之时设局除掉,这里面也有刘邦默许的成分。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次“政治斩首行动”,目的在于避开公开对抗,防止引发韩信旧部反扑。
这说明,哪怕是皇帝,也必须避开锋芒,选取合适时机,用巧妙手段才能对功臣下手。权谋是术,但术的前提是对权力结构的清醒认知。
功臣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网络。古代的忠臣、功臣,往往不是孤零零的人物。他们身后站着强大的宗族、门阀、姻亲关系。这种网络结构决定了他们不能轻易被动。
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虽说出身“琅琊阳都”,并非皇族,但其家族早已是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诸葛氏家族成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