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砖。
宋代活字印刷普及后,民间出现了大量廉价读物,如:
小学读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通俗小说:《水浒》《三国》《西游》平话;
戏文剧本:《琵琶记》《赵氏孤儿》;
劝善书、命书、历书、家训、童谣;
宗教文书:《佛说因果经》《太上感应篇》等;
这些书既是“识字教材”,又是“文化娱乐”。在明清的集市、庙会、年节摊贩中,都能见到“卖书小贩”,证明市场需求真实存在。
一本《三字经》售价不高,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一本,晚上点灯夜读,不是少见,而是“农家荣耀”。
官府文书需要大量“半文盲”的基层吏人。地方行政体系依赖“识字”的基层执行人群:
村正、保长:需填税簿、册籍;
差役、书吏:代写判词、记录供词;
学田庄主:记账、分租、抄课读本;
镇上铺户掌柜:记录账目、交税收据、对联书写;
他们可能写不了策论,但能写名字、算账、填表,现代标准可能算“小学文化”,但在古代就是“准读书人”。
清代学政调查苏南地区“半文半武”人群识字率,发现每村至少有一到两人能做“账本管理”,说明社会底层有“文字需求”基础。
穿越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搞点文字教育、读书馆,也许反而更受欢迎。
很多人对“古代识字”的误解,来源于现代教育的“标准化”。其实古代社会的识字状况是阶梯型的:
完全文盲:确实存在,主要集中在偏远山区、边疆、最底层农工;
实用识字者:能认字、签名、抄契、记账,占比远超想象;
教书私塾先生:非士人,但文化功底扎实;
儒生科举人:入学受教育,人数众多;
士大夫:通经史、精诗文,为社会上层精英。
也就是说,古代并非“少数士人VS一大片文盲”,而是“从认字到能文”的金字塔结构,随着朝代发展逐步上升。
宋代江南的“基层文教氛围”,明清江浙的“百姓私塾风”,都说明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教水平,远比“文盲遍地”那种简单刻板印象复杂得多。
(在这里也和大家说一句,新中国建国时期,由于清朝封锁教育的原因,很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