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比在一个巨大的游泳池中,能够精确地检测出仅仅一勺糖的存在。
在机场的一次重要测试中,“电子鼻”展现出了其卓越的性能。当时,一个伪装成香薰机的攻击装置刚刚启动,“电子鼻”传感器便迅速捕捉到了龙脑香酚的特征峰。系统立即做出反应,释放出瘴气以阻止攻击的进一步扩散,并同时触发了警报。安保人员在短短 3 分钟内就迅速控制了现场,并拆开了那台香薰机,果然发现里面隐藏着一个微型的香料释放装置。
然而,正当人们对“电子鼻”的表现赞不绝口时,新的问题却接踵而至。由于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然香料,例如面包房里的肉桂香、花店里的玫瑰香以及咖啡馆里的焦糖香等等,这些原本无害的香气却使得“电子鼻”频频误报,给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它分不清 friend or foe(朋友还是敌人)。”老秦看着一天内23次误报记录头疼。林羽带着团队分析了上万组香气样本,发现攻击分子都有个共同特征:分子结构经过人工修饰,比自然香料更稳定,挥发曲线呈现阶梯状而非平滑下降。“给电子鼻加个‘敌意识别模块’,”她调整算法参数,“让它盯着那些‘不自然’的挥发曲线——就像警察抓小偷,看的不是长相,是反常的行为。”
第八节:迷雾里的“反追踪”陷阱
敌人开始用“饱和攻击”混淆视听。他们同时释放数十种香料分子,其中只有一种是真正的攻击载体,其他都是干扰项。“电子鼻”陷入瘫痪,警报声此起彼伏,瘴气系统因过载而效率骤降。林羽看着屏幕上混乱的分子图谱,突然想到《孙子兵法》的“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我们给他们设个陷阱。”她让团队在瘴气中加入“诱饵分子”——这种分子的结构与防御漏洞高度相似,却带着特殊的“化学标记”。当对方的破解程序锁定诱饵时,系统会悄悄记录其攻击路径,同时瘴气突然改变分子配比,将攻击分子包裹在浓雾核心。“就像猎人在陷阱上盖树叶,看着猎物踩进去。”
三天后,“幽灵黑客组织”上钩了。他们的破解程序咬住了诱饵分子,以为找到突破口,却不知自己的行踪已被“化学标记”追踪。当攻击分子在浓雾中打转时,林羽团队跟着檀香分子的尾迹,顺藤摸瓜找到了位于东南亚雨林的秘密基站。卫星图像显示,那片伪装成香料种植园的区域里,藏着数十个高频信号发射器。“他们用香料园当掩护,够狡猾的。”老秦放大图像,“但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