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可以模拟各种极端条件,以便更好地研究量子现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首先,他们使用激光干涉仪产生特定频率的振动,这种振动能够激发量子态的变化。通过精确控制激光的强度和频率,他们成功地在真空环境中捕捉到了短暂显现的光子阵列。这些光子阵列的形态与声波经文高度相似,仿佛是声波经文在量子世界中的投影。
然而,当他们将实验规模扩大到现实环境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干扰因素,如电磁场、温度变化等,都会对量子态产生影响,导致光子阵列的稳定性大打折扣。这意味着,在现实环境中,要想完整地呈现声波经文的量子态是非常困难的。
林羽看着实验数据,眉头紧锁。他意识到,要真正揭开声波经文的奥秘,还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或许我们需要找到更多的‘声舍利’。”林羽若有所思地说道,“就像调谐收音机的频率一样,只有集齐所有关键的谐波,才能完整地解读这段跨越千年的‘声波经文’。”
林羽的话语充满了决心和期待。他知道,这将是一段充满挑战但又意义非凡的探索之旅。在这个旅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解开声波经文的谜团,揭示其中隐藏的奥秘。
第九节 全球寻踪
在基金会的支持下,林羽与老周踏上全球寻踪之旅。他们在尼泊尔蓝毗尼的古佛塔遗址,发现了刻有相同梵文的青铜铃;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找到描绘僧人以琴音化字的唐代画作;甚至在秘鲁马丘比丘的石墙缝隙里,检测到与栖云寺钟类似的共振频率。每一处发现都让他们兴奋不已,仿佛在拼凑一幅巨大的神秘拼图。
每到一处,林羽都会采集当地特殊乐器的声波数据。在西藏布达拉宫,活佛赠送的法螺吹出的次声波,竟能与栖云寺钟声形成新的谐波组合;而在日本奈良东大寺,1300年前铸造的梵钟与老周的吉他共鸣时,显现出完全不同的梵文字符。这些发现不断丰富着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让他们对声波经文的奥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些发现印证了林羽的猜想:世界各地的古老文明,都曾掌握通过声波沟通神秘力量的技术。而栖云寺的"声舍利"钟,或许只是庞大拼图中的一角。林羽和老周意识到,他们正在探索的是一个涉及全球古老文明的巨大秘密,这让他们的使命感更加强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