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长安,寒气如刀,刮过朱雀大街青石板的缝隙,裹挟着新翻泥土的潮湿腥气,在街巷间无声流淌。
子墨扶着旧城改造的脚手架,指尖掠过城砖上未干的朱漆,温润的触感,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这座千年帝都的涅盘。
举目望去,施工中的商铺如雨后春笋,争相破土。朱雀门广场人潮汹涌,小贩的吆喝、顾客的议价,汇成一片鼎沸的市井交响。
子墨目光沉静,心中却如明镜:司隶衙门竞拍的那一千间黄金商铺,起拍便是百万钱的天价!对于那些肩挑背扛、日均所得不过五十钱的小商贩而言,无异于云端摘星,倾尽三代家财也难企及。
身为穿越者,“有效需求”四个字刻在他骨子里。
当价格彻底碾压购买力,市场只会沦为死水一潭。
这些本应是长安经济血脉的小商贩,却被高昂的门槛,死死挡在了大汉司隶七郡改革红利的门外。
长此以往,民愈困,市愈僵,阶层固化,国将不国!
连日苦思,子墨终于想出一计。他决意将自己联合大汉六家新贵投资的长安东市贸易市场商铺,以“抵押按揭购买楼花”的方式,独家售予这些小商贩。
此策脱胎于后世的“分期付款”与“杠杆原理”,如同现代社会购房贷款,以首付撬开紧闭的大门,用未来收益换取今日资产,既盘活消费,又催生生产。
长安东市,寸土寸金,升值潜力无限。小贩只需支付区区两成首付,便可提前入驻经营,后续以盈利分期偿还,真正实现“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然而,此计有两道闸门:
其一,需由长安百铺之首杨百万牵头成立的长安商会广招普通商贩入会,组织小贩有序购买;
其二,购买者必须是长安本地居民及商会成员。其中深意,便是“精准扶持”与“市场保护”。
长安商会甫一成立,短短几日便吸纳三百余中小商户,三十六条行规铁板钉钉,信誉与管理能力有目共睹。
由商会统筹,可免无序争抢;限定本地居民,既保小贩权益,又阻绝世家权贵及外地豪商的觊觎。
据含笑密报,自司隶七郡经济大会召开,尤其是每月举办两次全国大型交易盛会和旧城改造新增商铺的消息传开,长安官拍商铺早已被抢购一空。
而东市这批黄金地段楼花,已有数十世家权贵、外地豪商暗中勾结,意图鲸吞!若不设限,改革红利终将尽落豪强囊中。
子墨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