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内六成的铁器铸造命脉,更将关中半数盐井纳入私囊!据长安铁市密报,李氏每月供应的农具、兵器,竟占全城需求的七成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旦断供,长安半数农户将陷入无犁可耕、无刃可用的绝境!
清河崔氏:数代经营,一张以通婚、密约为经纬的巨网,牢牢罩住长安至敦煌的十七处咽喉货栈。
《西域商路税册》触目惊心:过往商队每经一处崔氏货栈,便要被剜去货物价值一成五的“买路钱”!
层层盘剥,最终化作长安集市上西域香料那高达产地五倍的天价!
颍川荀氏:智谋之士辈出,门生故吏遍布朝野。
司隶七郡每年七成的孝廉举荐名额,尽在其股掌之间!更可怖的是,其通过察举制织就的庞大人脉网,如同无形的巨手,直接操控着二十三郡县官员的任免升降,俨然是地方行政的隐形中枢!
琅琊诸葛氏:至少三家与当今皇太后母族、河间王等宗室血脉相连。
永元三年,正是他们借后宫之力,掀起滔天巨浪,硬生生将先帝推行的“均田令”扼杀在襁褓之中,政令颁布仅三月便因朝堂汹汹弹劾而夭折!
弘农杨氏:家学渊深,门徒遍及乡野。七郡各县的部曲统领、团练教头,多出其门墙。
荫户过万,私兵数千,更将司隶七郡三成的乡亭小吏牢牢掌控!建初年间豫州叛乱,杨氏私兵竟敢公然列阵,与朝廷平叛大军对峙,生生逼得朝廷让步妥协!
陈郡谢氏:豢养的门客中,赫然有三位“三府掾属”级名士、三位太学博士、五位翰林大学士!
其喉舌《翰林清议》一纸风行,曾凭一篇《论盐铁之弊》,半年间煽动三千太学生伏阙上书,硬生生将朝廷新盐法逼入死局!
吴郡陆氏:早在光武中兴之时,便在渭水之滨悄然筑起二十一座如山私仓,囤积着关中四成粟米、两成布帛!
去岁大旱,陆氏紧闭仓门,坐看长安米价腾飞十倍,饿殍盈途!朝廷最终竟以割让三处盐井开采权为代价,才换得活命之粮!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人脉如海,富可敌国。其最擅长的,便是为各方势力穿针引线,交易政治资源,调和利益纷争,以此不断膨胀其政治触角。
其秘传的“透光镜”工艺,一件贡品便抵百户农人全年赋税;而那“辟疫散”药方,在瘟疫肆虐时,更曾卖出百两黄金一剂的骇人天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