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秦风经济”悄然兴起,其火爆程度,堪比当年的“脑白金”和“黄金搭档”。
与媒体的狂热和公众的娱乐化解读不同,教育界对于“秦风现象”的反应,则显得更为复杂、也更为深刻。
一方面,他们为华夏能够涌现出秦风这样一位百年不遇的少年奇才而感到由衷的振奋与自豪。秦风在高考中展现出来的超凡学识、深邃思想、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无疑是对华夏基础教育成果的一次强有力的肯定,也是对那些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园丁们的最好慰藉。
但另一方面,秦风那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甚至可以说是“降维打击”式的表现,也像一面锃亮的照妖镜,照出了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灵魂拷问”和“集体反思”。
“秦风同学的满分作文《星辰为引,跬步不休》,其立意之高远,格局之宏大,思想之深邃,文采之斐然,已经完全超越了我们对高中生应试作文的传统认知和评价标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过于强调所谓的‘审题立意’、‘结构技巧’、‘素材积累’,而恰恰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最重要的人文情怀和家国担当的培养?”——在一次由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考语文阅卷总结与教学研讨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特级语文教师,语气沉重地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他的话,引起了在场所有语文老师的深思。
“秦风同学在数学压轴题上,‘顺手’写下的那种全新的、基于‘空间映射’和‘几何化约束’的解题思路,其简洁性、深刻性与普适性,足以对我们现有的高中数学教材和教学大纲构成颠覆性的挑战!这是否说明,我们的数学教育,在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的同时,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数学本质美的探索欲望?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解题机器’向‘数学思想家’转变?”——在另一场由省数学学会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一位国内知名的数学教授,言辞犀利地指出了当前数学教育的某些弊端。他的发言,在数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而亲身经历了秦风“手搓微型马赫环”那一幕的物理实验主考官钱学敏教授,更是逢人便说,见人就讲,几乎成了“秦风现象”的义务宣传员。
“我们现在的物理实验教学,太过于强调对标准步骤的模仿和对既定结论的验证,学生们往往只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指导书操作,缺乏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的勇气!而秦风同学,他敢于质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