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抗战拼命。重庆的兵工厂里,女工们三班倒,机器转得"嗡嗡"响,手指被轧伤了,裹块布继续干,说"多造颗子弹,前线弟兄就多份保障";成都的粮库里,农民们推着独轮车送公粮,车辙在地上压出深深的痕,说"前线弟兄要吃饭,咱饿点没关系"。
抗战八年,四川提供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粮食。有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百姓们吃观音土充饥,却把仅有的存粮交给国家。有个叫张婆婆的老人,把家里最后一斗米捐了,说"我一把老骨头,饿几天没事,年轻人打仗不能饿肚子",最后饿晕在粮站门口。
为了修建机场,四川出动了250万民工。他们没有机械,就用锄头挖,用扁担挑,用石碾子压。在成都太平寺机场,民工们光着脚踩在滚烫的水泥上,脚被烫得起泡,却没人叫苦。有个十二岁的娃娃,跟着爹来修机场,用小锄头刨土,汗水滴在地上,砸出小小的坑:"修好了机场,飞机就能去打鬼子了。"
这些不穿军装的战士,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国家。有个叫王秀芝的护士,在后方医院里照顾伤员,每天给伤员喂饭、换药,累得倒头就睡。有次伤员疼得喊娘,她就握着伤员的手,说"我就是你娘",眼泪掉在伤员的手背上,温乎乎的。
草鞋踏过烽火路:350万川军的生死壮歌(续)
七、归来:13.7万双草鞋的足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像长了翅膀,飞过四川的山山水水。成都的茶馆里,说书先生正讲到"薛仁贵征东",突然有人冲进来说"鬼子投降了",满茶馆的人愣了愣,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茶碗摔在地上碎成八瓣,没人心疼。
在重庆的码头,搬运工们扔下扁担,扯着嗓子喊"胜利了",回声在江面上荡开,惊飞了芦苇丛里的水鸟。有个老汉抱着码头的石柱哭,他的三个儿子都出川打仗了,只有二儿子的信来过,说"在湖南挺好的",剩下两个,像石沉大海,再也没消息。
而在成都的少城公园,幸存的川军将士们聚在了一起。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有的由战友搀扶着,每个人的脸上都刻着风霜。最显眼的是个独臂老兵,空荡荡的左袖管系在腰间,右手举着一面褪色的国旗,旗杆是用步枪枪管改的,上面还留着弹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邓锡侯拄着拐杖走过来时,掌声突然响了起来,断断续续,却格外有力。他的头发全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