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举办的“国际匠心论坛”上,来自各国的匠人围坐在一起,翻译在中间传递着话语,而桌上的展品早已替他们说了千言万语:蜀锦与和服面料并排摆放,荣昌陶杯与法国红酒杯轻轻相碰,青神竹篮里装着泰国的香茅——这些沉默的物件,带着盐的咸、陶的温、丝的柔、竹的韧,诉说着一个简单的道理:真正的匠心,是让不同的文化在时光里相遇,像锦江的水与岷江的浪,交汇成更宽广的河流。
论坛结束时,大家一起在蜀江锦院织了一块“友谊锦”,每个人都亲手投了一梭线:日本匠人的线是樱花粉,法国匠人的线是葡萄酒红,泰国匠人的线是寺庙金,中国匠人的线是锦江绿。当锦缎慢慢成型,那些不同颜色的丝线交织在一起,像一幅浓缩的世界地图,而最中间的纹样,是一朵绽放的芙蓉花——那是巴蜀的印记,也是世界的礼物。
八、手艺里的乡愁密码
在纽约的唐人街,有间不起眼的“蜀味杂货铺”,老板是位从成都移居海外的老太太。铺子的玻璃柜里,摆着荣昌陶的泡菜坛、青神竹编的蒸笼、蜀锦做的桌旗,每样物件都贴着张小纸条,写着“锦江畔的手艺”。
有年春节,一位四川籍留学生来买泡菜坛,看到坛沿熟悉的波浪纹,突然蹲在地上哭了。“我奶奶也有个这样的坛,”他哽咽着说,“每年冬天,坛里都泡着仔姜和萝卜,我总偷着捞来吃。”老太太没多说,从坛里舀出一勺自家泡的酸菜,塞给他:“尝尝,还是成都的味道。”后来,留学生成了铺子的常客,每次来都要摸一摸那些老物件,说“像摸着老家的门槛”。
洛杉矶的一所中文学校里,老师用蜀锦纹样教孩子们认汉字。“你们看这‘锦’字,左边是金,右边是帛,”老师指着一幅《芙蓉鲤鱼图》说,“古人说‘蜀锦如金’,因为每一根丝线里,都藏着家乡的阳光和雨水。”有个混血孩子,祖父是四川人,他指着锦缎上的鲤鱼说:“爷爷说,我们家的根,就像这鱼,不管游多远,都记得来的地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伦敦的四川菜馆“巴适楼”,餐桌是用自贡盐井的老木料做的,桌面的纹理里还能看出当年熬盐的火痕。老板说:“这些木头在盐井旁待了百年,吸足了巴蜀的火气,用来放川菜,才够味。”有次,一位华侨企业家来吃饭,摸着桌面突然问:“这木头是不是来自燊海井?我小时候在那儿见过类似的。”当得到肯定答案时,他端起酒杯对着桌面敬了一口:“敬老家的盐,敬忘不了的乡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0页